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读《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十一)

    对一名教师来说,将一生积累的学识倾其所有传授给学生,固然是职责与使命。可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否在纷杂社会中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则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最大检验。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师生只能单纯扮演“施”与“受”的角色,便会使学生丧失参与感,形成无条件接收的思维模式,容易导致轻信与盲从。

    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扰:进行了生动的课程设计,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可效果却不那么好。渐渐地,他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会提问,不愿提问,不敢提问题

    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兴趣不够广泛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

    依赖惯性思维,缺乏推理能力

    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

    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求真和反思

    这一切,都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近年来,核心素养体系成为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基础,而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中,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问题便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原则。

    如果不对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中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教育”一词实际上就变得没有意义。

    《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作者的内尔•诺丁斯这样说过。他倡导的批判性课程实践样态,是在跨学科的所有课程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融入批判性思维,即任何一种课程设计都应该进行拓展,以便学生能有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学习空间。

    批判性思维对于各学科学习的意义都十分重大。对于语文来说,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盲从,对于逻辑和论证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英语来说,在学习一门外国语言接触到其背后的思想和文化时,能否分清精华与糟粕,避免被消极思想文化所影响?这也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知识接收者”的身份定位,往往没有意识去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过程较为被动,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更无从谈起。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前提是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批判性思维教学三部曲

  打破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但预习指的并不是提前自学课程内容,而是通过对新课的了解让脑海中充满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教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师生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活泼氛围,能够激励学生自由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利。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基于各自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相互质疑再相互交流,能够引发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质疑与见解后,老师可以用“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分析认同吗?”的话语来衔接,让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使互动的过程延续下去。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课后再搜索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把案例教学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

    用“矛盾“激发辨伪去妄的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些具有争议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与学生展开讨论,特别是一些与常理和公认的逻辑相悖、存在内部矛盾及冲突的事例。比如《灰姑娘》中午夜12点所有魔法都失效恢复原形了,可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去,这不是不合理吗?《龟兔赛跑》乌龟赢了的原因是兔子轻敌贪睡,可兔子并不是每次比赛都会睡觉,乌龟也就不是每次都有赢的机会,那么“坚持不懈就能胜利”的说法在这个故事中就是不合理的。

    这些案例不但容易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也能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错误,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明辨是非,在抛弃错误的过程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见解。

  改变应从教师开始

    一种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首先是以教师的能力素养作为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的基础则是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师如果习惯于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对固有的成见没有质疑,对事物缺少具体分析的态度和能力,就谈不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想要学会“批判”,首先要做到的是抛开固有的想法、情感和潜意识的偏见,尽可能客观地审视问题,辨别事实是质疑与批判的前提。批判并不等于找茬和全盘否定,而是在对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便需要较高的分析能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更应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对教材的“批判”开始。有的教师也许会担心强调批判性思维会导致对课本解读的故意颠覆,走到误读的一面,使原本正常的学习受到影响,这便是把批判等同于推翻和否定。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所批判的是事物发展单一的可能,是问题在不同角度下唯一的结果,是对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阻碍与扼杀。

    比如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经典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由此拓展开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意识,这对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水准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积极的批判性引导可以促使学生潜伏的阅读思考能力转为活跃状态,在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中让思维产生大量的运动,在教材中发现看似合理却存在矛盾的问题,转而慢慢形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求证求真的能力。许多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你以为的“真理”背后,也许还有更精彩的另一种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读《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