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摘录03

第十一章 井井有条的生活

  • 参观这种纪念馆,也应同参观普通的纪念馆有所区别,不能只是走上一圈,应该沉浸在其中。

  • 每一个人在自己内心都有一所纪念馆;每一个人都有保存自己良心和感受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回忆录,都有自己珍爱的地方。

  • 目录卡片是门捷列夫亲手填写的。他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得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标了书号。目录卡片还有索引。编目的分门别类和整个体系,都是门捷列夫设计,并由他亲自动手的。

  • 在需要的情况下,人什么都能学得会。

  • 纸张、笔迹、墨水继续散发出书写人手上的热气,透露出他的情绪。我感觉到,当笔尖滑过纸张时,他毫无不耐烦和索然无味的心情,他专心致志地,甚至还带着点欣喜的心情在写。

  • 柳比歇夫的一段自白:……我像是果戈理笔下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像他一样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在科研工作中,我非常愿意做纯事务性的工作。

  • 门捷列夫也把这类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休息,是享受。从柳比歇夫身上就可以看到,分门别类的爱好可以体现在一切嗜癖之中。

  • 凡是他所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门别类,把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

  • 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古怪行径和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

  • 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

  •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

  • 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

  • 他在自己1918年的札记中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体系,甚至建立了令人发笑的体系——他的傻劲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有时是进步的,不一而足。

  •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

  • 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 大自然就是这样来安排的:在最不起眼的瓢虫身上,蕴藏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

  • 在我们的时代,决心献身于一种旁人看来极不严肃的工作,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的。需要勇气和热爱。

  • 柳比歇夫深信,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价

  • 柳比歇夫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反复检验自己观察所得,最后就将报告书付印他大概是明白的,所以他做了斗争的准备。

  • 近年来,他的某些观点有所改变,但是要讲清楚,他改变观点绝不是奉命行事的。他需要的是证据。看来,只有证据才能对他起到作用。

  • 他认为,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 一个人忽然会感到有一种不受逻辑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到有一种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释的执着,出自良知或什么别的东西

第十三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 年度总结本身是归档的。既称年度咨文,其概念就很清楚:为回答朋友们的询问,他写上一封综合性的信,里面既谈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也谈到身体如何。

  • 他之所以写汇报,是出自分析上的必要:随着岁月的流逝,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

  • 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阴,使他崇敬时间。

  •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 在柳比歇夫身上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是对时间的崇敬。

  • 他的时间统计法充满了对时间的崇高责任感,这里包含了对人、对全体人民和对历史的理解……

  • 由于他遵循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由于他从不把半个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

  • 他的头脑可以称之为一部组装得非常出色的机器,专门生产思想、理论和批评。这部机器能生产问题。这部机器在任何条件之下都能运转,一丝不苟

  • 对柳比歇夫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

  • 为了达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计算停当。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做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要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 他真像一个古希腊罗马史的行家。但对那些专家们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是一个行家,还在于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议论和自己的异端邪说。

  • 柳比歇夫有许多工作看来似乎是偶然的,其实,很可能从中发现这些工作的必要性,发现这些工作同他的主要工作之间的联系。

  •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对科学家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一个科学家,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科学家,那他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大科学家。当想象力和灵感消失时,创造性的源泉也就枯竭了。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否则科学家就只剩下追求事实了。

  • 柳比歇夫通常对理智评价很高。然而他自己的行动却缺乏理智,不善于算计。他的自觉纪律还是生效的,不过在结账时,往往会发现他的花销是他绝对支付不起的。

  • 诗句可从糟粕中寻找,不需要害臊。

  • 什么是主要的,什么又是多余的?该由谁来对此做出判断?

  • 如果驰心旁骛对柳比歇夫有帮助……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 为了描绘这个世界,他到处收集材料,从最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收集材料,他终于获得了新的和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平凡变成了神奇。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发现的源泉。

  • 他必须分辨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工作是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

  • 到底是失败还是胜利,柳比歇夫创造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节约时间,都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

  • 在某种程度上,他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没有能控制住他,没有进行抵制。他的时间统计法像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 他渴望对令他激动的事物做出回答,这已成为他出自天性的要求。

  • 他想尽可能充分地把自己理性中的各个方面,把所有使他激动的东西,体现在自己种类繁多的著作之中。

  • 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才能是一种折磨人的才能。这种才能是了不起的,但与其说这是一种乐趣,还不如说这是一种惩罚。

  • 时间统计法在矛盾面前无能为力。

  • 对于逻辑性不强的事物,时间统计法可以用逻辑性强的事物来与之抗衡。现在根本没有逻辑性,于是一切都违背理性了。时间统计法提示柳比歇夫这么做,柳比歇夫却偏偏那么做,似乎存心挑选对自己最不利的、预先没有估计到的方案去做……

  • 了解一个人——这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

  • 明白和理解可不是一回事。

  • 他对生活、对自己、对科学所做的种种思考并未减少他的积极性。行动的渴望在增长。思维在督促着他。他不怕别人向他询问他那不知疲倦的写作和他那精力充沛的活动,其意义何在。

  • 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第十四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

  • 在他紧张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们、他喜爱的人、他的表率都不断在变换。

  • 仔细去考察这种变化,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 柳比歇夫完成自己原定的计划了吗?大自然赋予了他(或者说他从大自然那儿领取了)完成计划的一切条件:才能、长寿。他还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尽管有所偏离,但他还是一直遵循着这个时间统计法来使用时间和精力可惜,他并未完成原定的计划。

  • 在生命将终的时候,他明白自己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且永远也实现不了了。根据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还差多少就可以实现他订的目标。

  • 他调整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使它成为一种生活方法,就是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然而却未能完成。

  • 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 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长寿,一生基本健康。

  • 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

  •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往之的工作。

  • 他播种,明知看不到发芽。他怀着一个信念,深信他的工作以后会用得着的。那些在他身后继续活下去的人会需要他的。

  • 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那就是无可争辩的真理、不可动摇的信仰、绝对的结论。

  •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这不是短时期,而是一年、二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

  • 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 应当设法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您到底给自己提出了什么样的目标?如果您提出了目标——想在科学领域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必须把思考的时间留出来。

  • 柳比歇夫不是天才;天才永远是那个促成结果的人。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

  • 他好像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日常生活制度。

  •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 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

  • 柳比歇夫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

  • 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

  • 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满登登。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

  •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 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

  • 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妨碍他们开展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这些客观情况的制约。他们都幻想能摆脱,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因为陷于各种繁杂应酬活动是很难写出书来,更不可能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这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

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可是在一件事上他却一直很“大方”,那就是写信。

  • 我力求答复每一封信,因为我的书信来往,数量适度,从中我得到一种满足,还因为通信不但并不妨碍我的基本目标,相反,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达到这些基本目标。

  • 遥远的、外国的、某些局部的和零星的东西,在他眼中经常成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能拼成一幅统一完整的图画。

  • 他能给每一件东西找到它的位置,并且能教会别人如何去恢复失去了的完整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摘录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