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现,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奈保尔《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1962年,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带着极为矛盾与复杂的情感,写下了此次旅程中的种种见闻和感想。

1932年8月17日,维·苏·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石黑一雄、萨尔曼·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这个“三雄”,可不是随便的称呼。石黑一雄在2017年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于萨尔曼·拉什迪,更是极富传奇性的一个作家。我打算下一篇专门讲讲他,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提到婆罗门,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这跟奈保尔的三部曲所讲内容也联系紧密。或者说,提到印度,就不得不提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为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属于低贱种姓。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

虽然种姓制度在法律上早已废除多年,但观念这种东西,尤其当它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很难用一纸法律轻易消除的。时至今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圣雄甘地


奈保尔在书中写道:公共卫生牵涉到种姓阶级制度;种姓阶级制度造成印度人的麻木不仁、欠缺效率和无可救药的内斗;内斗使印度积弱不振;积弱不振导致列强入侵,印度沦为殖民地。

对于印度的欠缺效率,他又说:你可不能抱怨这家旅馆不干净。没有一个印度人会同意你的看法。低格清洁工人每天准时上班,而在印度,只要准时上班就不会有人找你麻烦。身为清洁工人,你可不一定要拿起扫帚,认认真真把地板打扫干净。那只是附带的职责。你的真正职责是“担任”清洁工人,当一个下贱的人,每天做一些下贱的动作。

印度其实早在1947年就已独立,但是在这本游记中,奈保尔写道:独立十五年后,印度在很多方面仍旧是一个殖民地。它的主要产品,依然是政客和空谈。

比如恒河的治理,时至今日,它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于圣雄甘地,奈保尔说:印度毁了甘地。他变成了“圣雄”。印度人敬仰他的人格。至于他一生所传达的讯息则无关紧要。

这是一本游记,但又绝不仅仅只是游记那么简单。它并非那种常见的零散的游记形式。《幽黯国度》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作者的内心,极具沉浸感。

有一种人,远离了家园,但是他却比家乡的任何人更了解这个地方。

在这部作品于1964年发表之后,奈保尔又两次到访印度,写下了另外两部作品,分别发表于1971年和1977年,是为印度三部曲。三部曲的书名也都极为引人入胜:

印度三部曲之一《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印度三部曲之二《印度:受伤的文明》;

印度三部曲之三《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印度三部曲

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去世,享年85岁。

作为我们的邻居,印度的人口与我们不相上下,但似乎没有太多的文化输出,好让我们更了解它。只偶尔从阿米尔·汗等一些印度明星的电影里,我们才能一瞥印度的文化,但也只是浮光掠影。或者偶尔爆出一则新闻,说印度人民又做出了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国内网民纷纷聚集吃瓜。

想要更多地了解印度,探究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奈保尔的这套印度三部曲,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字来源于公众号小美丽六代,一个专做好书推荐内容的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