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你不知道的那些风俗

图片发自App

冬至24节气之一,也叫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志,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在我国民间更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把它当做仅次于农历新年的节日,故又称为亚岁。

图片发自App

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可以上溯到周代。当时国家既有于此日祭祀鬼神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重要日子。

图片发自App


占卜:人们经常在冬至这一天进行占卜活动。占卜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以分为观日影、观云、观风、观雨、观雪方面。在这一天占卜近日天气,来年收成,生男生女等。民间谚语有“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

图片发自App


吃冬节丸: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福建地区冬至时的一首儿歌。吃冬节丸,意在祈求家人团聚。据说小孩吃了冬节丸后,能防治流鼻涕。

图片发自App

贴冬节丸:冬节丸除了食用外,还有一个更特别的用处,就是在门框、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祈求牲畜无病无灾。据说有些地方还要给老鼠吃。

图片发自App


九九消寒图:冬至节这天,民间流行填字来作为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勾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9字,共81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每过 一久填充好一个字,知道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副九九消寒图就算大功告成。民间还流传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提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相信不少人都听过。

图片发自App

祭祖:冬至是中国传统阴节之一,所以一到冬至这一天。在民间就是祭奠祖先的日子。活着的人要到死去亲人的坟前祭拜,以示纪念。人不能忘祖忘宗,在重视传承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

图片发自App

祭窑神:冬至是寒冷数九天的开始,这一天在过去式开始生火炉驱寒取暖的日子,石炭和木炭是生火的主要燃料。而木炭是在窑中烧成的,石炭是窑里开掘出来的。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敬祭窑神。

图片发自App

拜师祭孔:在过去,小学生会穿新衣,携酒脯,前去拜师,以此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冬至日即为我国最早教师节!古时也会对孔子进行隆重的祭奠。

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图片发自App


送鞋袜敬长辈:我国历来都有敬老的优良传统,民国以前的冬至节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沿袭最久的敬老节。故此在这一天送鞋袜给长辈,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图片发自App

吃鸡母狗馃:就是用米粉捏成小巧玲珑的动物和瓜果造型,在冬至节当天,人们以鸡母狗馃祭拜上天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图片发自App

吃馄饨:古语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吃赤豆糯米饭: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菜包子:象征着团圆。

吃狗肉:祈求有一个好兆头。

吃年糕:年年长高。

图片发自App


吃火锅:自清代起就有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消寒的饮食习俗。凡是数九的头一天第一九二九至到九九都要吃火锅,九九的最后一天也要吃火锅。

图片发自App

到了今天,冬至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正式,但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中你不知道的那些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