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六:教练流程解析

2018年,比尔·盖茨在TED大会上发表了10分钟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他对于教育革命的理解。

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教练……因为我们都需要给我们反馈信息的人,这是我们不断自我发展的方式。”

我们经常把教练比喻成镜子,这里有唐太宗的典故。

当谏臣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征就是一个教练,他以直谏著称,直谏可大致等同于教练能力中的“直接沟通”。

按照乔哈里的视窗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区、盲区和潜能区。

教练通过反馈,让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盲区,从而加以提升;
拓宽自己的隐藏区,从而去除内在障碍;
发现自己的潜能区,从而发挥潜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不仅是体育运动员需要教练,商业领袖、教师也需要教练,任何人都需要教练。

彼得·德鲁克就是一个著名的教练。

商业领袖向他请教时,他从不给答案,而是提出强有力的问题。

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就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

20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的CEO之后,通过雷吉·琼斯的介绍,和德鲁克见了面。

当时他的初衷是想取点经:像通用电气这样的企业该怎么管,新上任的我该怎么做?

德鲁克问道:“如果你当初不在这家企业,那么今天你是否还愿意选择加入进来?”

言外之意,通用电气虽大,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股票市值,都是美国排名前10的大公司,但它正面临着来自全球,特别是日本的竞争,利润已经开始萎缩,一些业务处于疲弱不堪的状态。

德鲁克接着问道:“那你打算对这家企业采取些什么措施?”

问题十分简单,但非常深刻,发人深省。

在德鲁克一系列严峻问题的启发下,“数一数二”这一理念得以清晰化、明朗化。

1998年1月,杰克·韦尔奇对经理们说:“我想提醒你们我观念中的领导艺术是什么,它只跟人有关。

没有最好的运动员你就不会有最好的球队,企业队伍也是如此——最好的领导人实际上是教练!”



那么一场真正的教练对话是如何进行的呢?

教练式对话是需要流程的,这个流程可以让对话更加高效,直指成果,促进改变。

不同流派的教练有不同的流程,你会发现它们背后有些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就是那些不能省略的步骤。

最经典的教练流程就是约翰·惠特默爵士的GROW(Goal- Reality-Options-Will)。

还有国内教练熟知的埃里克森国际教练学院的“教练之剑”:建立亲和、制定合约、创造体验、行动计划、价值。

后现代心理咨询则有焦点解决教练的五步流程(赵然):
建立关系、达成和约、期待未来、进步方案、反馈评估;

以及焦点解决教练的三步流程(许维素):
目标、例外、一小步。

《教练式沟通》这本书的作者借鉴了上述流程,提出了一个好记的GREAT流程,即聚焦成果(Goal)、厘清现状(Reality)、赋能激发(Energy)、促进行动(Action)、觉察反思 (Think)。

1、聚焦成果

当被教练者带着议题来找教练的时候,他往往会从问题说起,遇到了什么问题,带给他什么影响,他担心的不好的结果是什么,他的限制是什么等。

大量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我不想要的”。

他可能也会说到“想要”,但往往是一带而过,需要教练带着深度倾听的大耳朵去捕捉。

对教练的挑战是,既要听见、听懂被教练者关于问题的描述,适度同理,也要提出强有力的问题,帮助被教练者跳出问题,看向目标。

所以教练需要保持核心稳定,不跟被教练者一起聚焦在问题上。

聚焦成果有三层含义:

一是教练对话的成果。

对于专业教练来说,就是教练的合约,对于平时的谈话来说,就是这次谈话会给被教练者带来的可衡量的结果。

二是期待未来。

就是如果教练对话对被教练者有帮助,会给被教练者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同,也就是被教练者的愿景。

三是要实现愿景的阶段性目标。

阶段性目标需要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

而在一次教练对话中,教练关注的是本次教练的成果,并需要在对话结束的时候做成果的检核。

2、厘清现状

当知道被教练者未来想要什么,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就需要看看现状在哪里,距离目标有多远。

看现状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差距,而是帮助被教练者拓展对现实的知觉,并寻找能力、资源和优势。

被教练者看得更多的可能是问题,所以教练会引导被教练者看到事件的更多面。

还会从重要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从而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

教练会重点讨论被教练者的能力、优势和资源,他认为什么很重要(价值观),以及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被教练者的能力、优势和资源常常要从他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中去找寻,也就是例外和例子。

例外是被教练者带来的问题没有发生,或问题发生了但不严重的时刻。

例子则是过去成功的经验,或者发生过的接近于未来期待的经验。

要重点挖掘在例外和例子中,被教练者做了哪些有效的行为。

这些行为又体现了被教练者的哪些优势,还有哪些可用资源,从不同视角又有什么发现。

有效的行为就可以继续多做,无效的就要改变。

这些探讨会提醒被教练者,他随身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他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只是他可能忘记了。

当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能力、资源和优势,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3、赋能激发

有时候被教练者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理性上他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可就是觉得不想做,好像电池的电量不足。

这时候需要带领被教练者进入更高的能量状态,才能引发行动的意愿。

常见的做法是展望愿景、真诚赞美、换框提问等方式。

愿景是被教练者心驰神往的未来,教练可以用一点催眠的技术,引导被教练者想象未来的某一天他的愿景实现时的情景,那时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其他人怎么知道他的愿景实现了,他们看到了又会说些什么?

而他人的反馈又会激励被教练者做什么?

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栩栩如生的愿景会让被教练者的能量、水平大大提升。

真诚赞美则需要教练把被教练者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回放给被教练者,让被教练者产生信心。

换框提问则通过时间换框、价值换框等方法,拓展被教练者的思维,让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4、促进行动

当前面的三步做得非常充分时,被教练者自然而然地会开始策划行动。

所以教练就可以问“你打算怎么做”,引导被教练者制定行动计划。

教练需要确定行动的第一小步是什么,并获得被教练者的承诺。

必要时会询问遇到障碍要如何应对,以及如何让自己稳定在成果上。

5、觉察反思

其实这个步骤是贯穿在整个教练对话中的。

我们希望被教练者通过教练过程能够有所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在教练对话之外的实际生活中。

所以教练会提一些觉察反思性质的问题,来引发被教练者的思考。

例如:

  • “如果你以更大的视角看这件事,你发现了什么?”
  • “如果有个导师给你一些建议,会是什么?”
  • “回看这个过程,你从自己这里学到了什么?”

这些提问会拓展和深化教练成果,让被教练者的大脑学习到新的思维模式。

以上的五步流程,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非常灵活。

但大的方向仍是聚焦目标、聚焦未来、相信被教练者、秉承着教练原则去对话。

<<< 彭小六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小六:教练流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