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敢参加吗?

01

晓枫是李老师的研究生同学,更准确说,算是“闺中密友”。晓枫是个女孩子。

一个……让我心生佩服的女孩子。

研究生毕业,她考去了上海高院,待了没多久,就辞职去了美国留学。当时家人是强烈反对,甚至是闹到僵,不过她还是果断顺从了自我。

都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是知名藤校,她在那儿待了两年。自费。父母把打算给她在上海买房的首付钱,拿出来给她留学用,就生气说不再管她。听说她在那,还打过工,像很多留学生一样。

两年以后,也就是去年,她回国了。在上海一家律所当律师,年薪20万起。她的法律英语很棒,可以接跨国业务。

不过,头两天又从她那里听到一个劲爆的消息。她给李老师打电话,说八月份就出国了,学习。正好手里也挣了点钱。

我很讶异,问“工作呢”,“工作可能就辞了吧。”“律师很好找工作。”

李老师又一板一眼地跟我说:

人只要有能力,机会有很多。

晓枫去美国一个是学习,还有一个就是把美国的律师从业执照考下来。这样,国内国外都有从业资格了。

我由衷感叹,“真有魄力。”

她比我大一岁,我问他:她找男朋友了吗?(格局大小,立马分出高下,嗨嗨)

“估计她的性格,适合找个老外。”李老师说。

我突然觉得,都是同学,但20年以后,大家的生活该有多么不一样。

不用20年,10年以后差距就出来了。”李老师说。

突然一阵恐慌。回想曾经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同学,十年甚至二十年间,大家的选择不同,直接导致路径的千差万别。

如果时光倒流,你会不会像他们一样:

高考努把力,哪怕复读一年,考一所985或211,学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毕业季放宽择业视野,好好准备,多参加几次公务员考试,谋得一个铁饭碗;
研究生毕业以后,继续读博士,然后在一所学校教书,做学问;
读书期间多考几个证书,哪怕是跨专业的司考、注会;
多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工作之余多写文章,抓住自媒体红利期;

……

但是残酷的就是,人生没有如果,在该奋斗的年纪却把日子过成了吃饭睡觉玩手机,那么,即使年届三十惶惶然,也不得不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总不能四十岁的时候,却又在悔恨十年前干嘛选择了安逸。

02

周六去剪头发,在十字路口等绿灯的时候,碰到了李老师的老乡同学兼原同事。

他的妻子刚怀孕,戴着口罩,全副武装。李老师说,他们选择了一家私立医院,六万块钱。两人也都很勤奋。

我突然又一阵恐慌。如果不开始攒钱钱,自己生孩子会遭更多的罪不说,对孩子的教育呢。

对于调侃的小孩子都在比较谁的爸爸开的车好,抛开小孩子的攀比心理,你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活呢?不要拿祛除小孩子的攀比毛病当借口,而掩盖自己不够努力的事实。

还有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变得更好的父母,又怎么能养育出理想的孩子?自律,积极,勤奋,宽厚,大气,沉稳,面对复杂的生活游刃有余。

这就要反观自己了,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行胜于言的榜样。

对于所谓阶层而言,相对优越的原始家庭会在物质基础、格局视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人生方向等方面,奠定很好的人生基础。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开始。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情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个鸡汤公众号里。但是,鸡汤抚平不了内心的慌乱,而日复一日的细小坚持可以。

共勉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敢参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