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里的“找规律”不要出现数学错误

张奠宙先生结合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找规律”说,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于使严谨的数学内涵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过分的追求严格会超越儿童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上的困难,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表达方法是非常重要。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的“找规律”,这是小学数学中典型的找规律问题。张先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一、以“会”代“应”

教材第一排画红旗、黄旗,问第十面旗帜的颜色应该是什么?

我也是正如张先生所说的那样,以红黄红黄。这样的排列,那么只有一个答案。

今天看了也是这属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仅仅是一种。

比如还可以9个一组进行周期性的重复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了。

张先生说,应该将“应”改为“会”比较合适,就不会发生逻辑上的错误。

该教材在2012年10月已经把这道题改为小旗的规律是按照红黄。重复排列的。

二、教师上课强调唯一性

张先生通过举例说明,教师在上“找规律”这节课时,强调了规律的唯一性,给学生带来了误导。

修改之后,教材在措辞上有了改进,教材明确的提出就是按照黄、红的规律进行重复排列的。教师应对变化有自己的见解,授课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

三、把“找规律”的标题换成“创造规律”。

我们来创造一个规律来解释的现象。这比“找规律“更贴切,更能体现设计的本质。就比如“彩旗”的这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种“一红一黄”的规律来解释前面九种彩旗。颜色排列的规律,这样立意更高,又避免了提到的各种麻烦。特别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来说,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这样一改,学生做题的思想就不同了,提出创造两个字,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认真思索,积极去探究的愿望。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心里暗示,学习的学习兴趣也会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材里的“找规律”不要出现数学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