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110-一月总是时间的弃儿

我是在昨天朋友提醒可以抢除夕的火车票的时候,才感受到1月的10天就这么过去了。

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像之前几年的一月份都过的很快,即使我会在这个月度过自己每年的生日。

本着探究的精神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为什么一月份总在匆匆中度过,总给人一种没做什么事情的感受,活像是时间的弃儿。

我们总在一月份刻意纠正一个表述,例如:我是去年10月份进入现在的公司做一名MBA讲师的……

哦不,说错了是19年,现在已经21年了哈哈。

并不是我们活在过去,忘记了当下,而是人实在是一种有感知惯性的动物。

我们在自己要进入三十而立的时间里,在28岁和29岁依然只看到了自己的“2”,似乎无法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这导致当整数关口来临的时候要么把头像鸵鸟一样狠狠埋进沙堆,要么咬紧嘴唇,面无表情地删去“而立”,再敲击键盘写上“而已”……

我们在已经深度堕入社会角力场的时候,望着大学毕业的照片,用拇指连续不停地向上翻动自己的朋友圈,好像在用力拨动时间的齿轮,或者西藏古老寺庙的转经筒……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和神秘的力量,让情感能回到五年前的67月间。

直到你点开大学室友的朋友圈,发现一道横线阻断了你往上翻动的拇指——“仅三天可见”。高情商的你或许能感受到这道横线其实是一条门闩,不失优雅地永久关上了属于一个人回忆的院落。

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你,能否感觉到可能是自己的步伐慢了,没有跟上曾经的同路人。但我相信你总可以嗅到一种时间腐蚀的烈度,这种腐蚀的烈度不会像实验室的硫酸一样伤手,甚至你不知道在何时开始就快要终结。

同样是微信,在“看一看”的页面中偶然发现了她的“再看”点击,她在毕业之后去了欧洲读硕士,后来似乎回了上海……你也没有更多的耐心和兴趣去思考你们在北京最后一次电影是在西单大悦城还是新中关看的,当然你知道那封她写给你的信应该还在储物间的柜子里。

她在看的内容你也点击了进去,是丁香医生关于给宝宝做辅食的文章。你也点击了进去直到拇指向上翻到文章的一半处,嘲笑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做父亲的心理准备和短期计划。

当然,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还在发生……人似乎总有一种感觉上的惯性,或者说白了是一种迟钝。当我们意识到一些事情和变化的时候,其实变化已经发生了。

人类似乎也一直通过办法去尝试解决这种障碍,最常见的方式是仪式感。

我们在一月上旬陆续打开了网易云音乐,支付宝,美团和飞常准等App的“你的2020记录”。我们在这些记录的复习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大学学期倒数第二节课的感觉,老师在讲台上快速地重复重点,我们在台下快速地记录,用高效的方式解决掉过去的一门课。当然在这里,是过去的一年。

不过年终回顾的不足是:我们对于数字账单总是很敏感,对于来龙去脉往往很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再给自己加加温。跨年成为一个不错的修复方法。这种修复方式在现今的社会中是最为低成本的,它意味着你只需要支付一顿晚餐,一台电脑,幸福一点的话可以再包括一间酒店房间,就可以用仪式感去填补之前无论是时间,还是你自己带来的Bug,然后快速跟上时间的脚步。

跨年还有效降低了个体决策的风险,将这种风险转移到了你不想干的其他人,形成了集体狂欢的气氛池,这是一个比保险更大更稳的池子。

完成了上述的仪式感,即使1月份继续给前一年擦PG,也能让你舒一口气:

这是一种气喘吁吁踏上火车之后,再慢慢找座,补票的满足感……

对一月作为时间弃儿的分析就到此为止了。当然,在我分析的过程中,也顺带帮你我找到了我们生命中其他的“一月”……

也许读到这里,你会有一种打破感知惯性的冲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确实是可以做到的。通过不断设置和重置自己生活的目标,将自己冲击生活的重心略微前倾,在不断蹬地的过程中倒脚,发力,调整速度,在每一个周期的最后冲刺……这样能够避免掉时间的浪费,时间也就不会抛弃一月了。

是一个挺不错的做法,显然比跨年的方式更治本一些,但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遗忘和失去。遗忘的是曾经的自己,失去的是曾经的别人。

想到这里,我看了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还有6个小时不到21年一月的上旬就将与我们永别,当然,我还有20天的时间再细细感受一下一月份带给自己的体验究竟是一个鸡肋,还是一个加速器。

我其实也没什么更深的想法,不管是鸡肋,还是加速器,我在今年可以做到的就是尽量不让一月成为我的“弃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住平和和平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0110-一月总是时间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