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足以产生机智巧变。“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所谓“求道”就是要认识、揭示这些内在本质规律。

          比如说科学研究就是“求道”的过程,科学家搞科研不是为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无欲”、“无为”的境界表现。但是科学家在求学阶段决非如此,是爱好和理想这个原动力,驱使他们发奋苦读从而学业有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为学日益”的过程。爱好和理想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走进实验室,这里的理想就是一种欲望,为达到某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欲望。一旦融入了科学的海洋,爱好的动力就会逐渐淹没欲望的诱惑,欲望会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减少,这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专注于探索而排除了其他一切杂念的干扰,此时就已经达到了“无欲”“无为”的境界了。

       比如,在求学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是:求学的人,会随其学问的一天天会增加,而其理想、追求的欲望也一天天会增加。探索自然奥秘(科学研究)的人,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还会更加努力学习,“学无止境”。

       古时候,有个人叫薛谭,他跟随秦青学习唱歌。学了一段时间后,其实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艺,但薛谭自己认为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去向秦青辞别回家。秦青没有生气和阻止,只是在郊外为他饯行。在宴席上,秦青打着拍子唱起悲歌,美妙的声音振动林木,似乎白云都在停下来听他唱歌。

        薛谭深感惭愧,原来自己只是自高自大,殊不知还有很多高深技艺自己还丝毫不懂,简直差远去了,于是他向师父认错谢罪,并请求留下来继续学习。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学艺,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找到师傅提出要下山。师傅取来一只木桶让他装满石头。做完后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自信地说:“装满了。”师傅又问:“能不能再往里面装一些沙子?”弟子便又装了一些沙子,而且特意填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于是走到师傅面前坚定地说:“这次真的装满了,不能再装任何东西了。”师傅舀了一大碗水,竟然又全部倒了进去。弟子满脸愧色,再不提下山之事。

       这两个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一点知识的表皮,很快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深入学习达到分析、探索事物本质的境界,须要用漫长的时间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够做到。学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又比如说企业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只是企业管理的管理手段的一部分,真正达到抓住员工的内心活动,用心来管理员工的心,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一个有关企业管理的讲座上。

       一位企业家问主讲老师:“营销人员的招待费、电话费,我们用了很多制度也控制不住,怎么办?”

       主讲老师说:“废除制度,实报实销”。

        全场一片哗然:“这叫什么管理?”

        主讲老师接着说:“每月张榜公布,对营销员进行排序,公布他们的业绩和费用情况”。

        满堂顿开茅塞:“好办法!”

        企业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管理者要想办法把死制度变活,这样所管理的团队将充满生机活力。

       随着年岁增加,人们的学问渐长,而心中的大道却慢慢减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以至于到最后,浓缩为统摄一切的那么几条,所谓“大道至简”。有些人,人越做越复杂,离道就越来越远,而有些人,人越做越简单,离道就越来越近。

      追求表面知识的人,知识越多,就越发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追求真正大道的人,随着参悟加深,境界提升,就越发虚怀若谷、无欲无求。

       凡事皆由心起,内心无事,则外部无事,内心有事,则外部有事,天下之事,莫过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