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笔记

  1. 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几个构件:端系统(主机),链路,分组交换机(包括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以及流动其中的数据(分组)

  2. 接入网即端系统连接到其它端系统的路上第一站,在家庭层面,一般用dsl(数字用户线)或者电缆,前者就是我们以前的用电话线,它的实现形式其实是把不同频率的分开,下行,上行,以及电话。利用电缆的话就是用我们的有线电视线,二者都需要调制调节器

  3. 在传输过程中,传输的信息被称之为报文,他们可能会被切分为一小块,称之为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大部分的分组交换机,都会采用存储转发的策略,即要收到分组最后一个bit,才开始转发,这会提高时延(注意,这里的计算忽略了传输时间),当中间有N个路由器,并且传输速率是R的时候,时延为d=NL/R

  4. 有些时候,链路被占用,分组可能需要在交换机上排队,从而产生排队时延,一旦排队过度拥挤,交换机还会删除部分分组,产生丢包问题

  5. 路由器通过转发表来决定某个分组应当去往那个链路,转发表的设置是通过路由选择协议来自动化设置

  6. 在分组交换之前,有个古老的电路交换,通过频分复用(FDM)或者时分复用 (TDM)来实现分块,问题在于,他会固定占用一条线路,而且只能占用一条线路,注意一个概念,时隙,比如说传输速率是1.536Mbps,时隙是24,那么每一条链路的速率就是1.536/24=64 kbps.

  7. 四种时延: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即交换机检查分组首部,判断应该导向何处的花销,有可能涵盖比特级别的差错检查,一般是微妙级别的
  • 排队时延,即等待发送的时候的时延,是一个依赖于流量强度和性质的函数,一般是毫秒到微秒级别
  • 传输时延,应该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存储转发时延,指的是路由器将分组所有比特都推到链路的时延(注意,不是传输,是推出去,有点像水龙头的口子),也可以说是第一个bit出去,到最后一个bit出去中间的时间差,一般是毫秒到微秒量级
  • 传播时延,就是链路传播的时间,一般是略小于光速,广域网中,一般是毫秒级别的

排队时延的计算:流量强度La/R 期中,a表示分组的到达速率(每秒几个分组到达)L表示分组的长度,R表示传输速率,如果大于一,代表着队列会持续增长,这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小于一,则要考虑流量的性质,如果是周期性的,排队时延小,如果是突然性的,排队时延大
一些其他的时延:有意识的时延以及媒体分组化时延(voip中需要用编码数字来填充分组)
三个性能指标(吞吐量,时延,丢包) 期中吞吐量的计算是F/Min(R)是所谓的瓶颈链路

五层以及经常缺失的两层:应用层(信息分组:报文),运输层(TCP,UDP,信息分组:报文段),网络层(IP,信息分组:数据报),链路层(信息分组:帧),物理层,经常丢失的是表示层和会话层
在一条路径中,信息通过层从上而下封装,然后经过链路层交换机(仅仅实现了物理层和链路层)以及路由器(实现了三层)最后抵达端系统,从下而上解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