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察言观色”,活成自己有多难?

这几天迷上了一部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KY是日本比较火的网络流行词。直译“不会读取气氛”--没眼力,不会察言观色。而剧里的女主偏偏和这个词相反。她能够瞬间“读取空气”,即根据不同的场合氛围,做出得当的反应和言行。

在当今社会,“有眼力,察言观色”早已和高情商匹配在一起,拥有这项技能的人,无论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都可谓是受欢迎的社交达人。但是,生活中也不乏有着一味的察言观色,在意他人想法和眼光,甚至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的人,就好比女主--过于察言观色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困扰呢?

在剧里,同事因为工作差错默不作声,女主害怕气氛太差主动站出来背锅,被领导挨批;

为了合群,选择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可实际她自己带了便当;

无时无刻关注着同事们的社交动态,每天猜忌她们有没有丢下自己偷偷去聚会;

面对同事做不完求助于她的请求,她甚至连拒绝的勇气都没有,只能笑着点头,而同事却在背地里嘲笑她“外包工人”。

无意间听到男友和同事聊天背地里取笑自己,甚至告诉同事与自己在一起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方面和谐罢了,我对那种小气的女人简直是生理性抗拒”。


这样的生活让女主无法再在百般无聊的生活中持续下去了。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找女主聊天,关心女主,除了自己的妈妈。也许就是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女主适时止损,剔除这些虚假可恶的社交,将自己从孤独无奈中解救出来。骑着自行车到乡下,租了一个小破屋。顶着从前需要每天打理一小时的自然卷头发,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看剧的那一刻就停不下来了。可能每个人都能从女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吧。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维持气氛不跌入冰点,不断把自己的原则降到最低,硬生生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样子,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是多么抑郁难过的是事情呀。

从剧的第二集开始,女主开始学着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把时间更多的给予关心自己。看到别人丢弃的电风扇时,更多不是在意“连老奶奶都不会都不会捡走吧”而是“我该怎么把它捡回去,该把它涂成什么颜色”;


买菜时,当她发现收银员算错钱不是忍气吞声安慰自己“算了算了”,而是折返回去鼓足勇气和收营员说明情况。她像扇贝,用触角小心的探索外头世界的反应,原来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一味的察言观色他,讨好别人才能与别人相处的。真实的自己也可以得到周围很多善意和关怀,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难了。

看到女主的转变真的为她感到开心,人生只有一次,很多事情做了可能会受挫,可是不做就是遗憾一辈子。做回真正的自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面对的,就像女主一样能够包容去接受任何模样的自己。无论是在意周围氛围的自己还是勇于拒绝别人的自己,带着期待和憧憬,更好的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察言观色”,活成自己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