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日本7-11便利店负责人铃木敏文所写,虽然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很难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但日本人的做事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

零售直接与终端用户接触,好处是由于客户分散,人数多,不容易被某些大客户所绑架;弊端是必须跟随用户,跟随市场实时变化,容错率很低。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逻辑清晰,内容层层递进式的知识型书籍,更像是朋友在一个午后,一边喝茶,一边和你聊他的创业故事,其中滋味,需要你来慢慢体会。

一、注重与员工的直接沟通

刚才提到,做零售,必须要更跟上市场节奏,紧随用户脚步。除了核心价值坚守不变外,表现形式、体验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而最能感知用户需求的一定是基层员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总是非常关注从上至下的信息流动渠道,美其名曰“战略协同”,让公司每个人都清楚公司的发展方向,以校准自己的行为。但制定公司发展方向这件事,往往要靠另一条相反的渠道,也就是自下向上的信息流动渠道。原因很简单,方向围绕用户展开,而员工才真正了解用户。很多时候,企业决策者在制定经营策略时,靠的是自己的对用户的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是过时的,或者带着自己的理解偏见的。真正好的策略,往往出现在对细节的洞察上,而在这些细节洞察的背后,是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挖掘。德鲁克说,领导要做正确的事,员工要把事做正确,要想有高质量的角色,必须要定期与员工直接沟通,是那种深度的,走心的沟通。了解用户需求,了解员工需求。同时,这样也可以短路掉很多从上到下的信息传播节点,保证公司经营策略的直达一线。

二、大多数人反对的事业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这点我比较赞同,对于一个提议,如果公司大多数人反对,也就意味着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自身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大部分人思考问题都会优先思考自身利益,这个自身利益包括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包括他所分管业务的利益,大家的利益受损,可能恰恰能带来用户的利益增加,而用户利益的增加,才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另外还有一点,如果大家都反对,可能证明这件事真的很难,但正因为它很难,所以更容易成为护城河,成为与竞争对手拉开身位的绝佳机会。在思考为一个事情能不能做时,还是要回归到原点,也就是这件事符不符合用户的利益。很多时候,我们嘴上会不停的讲站在用户角度思考,而一做起事来,就把自我的眼前利益放到第一位。

三、不要沉迷于过往的经验

这点看似简单,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我认为,这个经验说的是“术”的层面,这个术要变,要跟着市场变,跟着用户需求变,比如:现在单身的用户在变多,电饭煲的容量可以变小,满足一个人的做饭需求,但是作为电饭煲的“术”不能变,那就是快速的做出好吃的米饭不能变。也就是说,术要变,但道要坚持,不能随意更改。

四、不能总想出奇制胜

总想出奇制胜,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是一种拍脑袋的表现,商业上的成功是对用户核心价值的把握,在进行用户洞察时,我们可以靠着自己灵光一闪去理解深层次的用户需求,但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一定是靠的扎实的基本功,与不断精进的方法论。一个点子不能解决问题,一筐点子也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靠的是体系, 不然就像中国老话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没完没了,到时候可没有那么多出奇制胜的法宝解决所有问题。

五、妥协就是终结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为了一些东西去妥协,去牺牲用户的利益。比如短期的资金压力,比如为了全年利润目标,比如为了某个领导的个人利益等等,一旦我们为了这些去牺牲用户的利益,那用户则会用自己的脚去选择,因为他不会妥协。

零售很难,因为用户在变,零售也简单,因为人性不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零售的哲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