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集)

I think it's the books that you read when you're young that live with you forever. 我想,你年轻时读过的书,才会陪伴你一生一世。- J.K.Rowling


越是深入研究西方的哲科体系,越是觉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伟大!请大家不要过度解读,这里并不是说西方的就是不好的,东方的就全部是好的。恰恰相反,我们尊重科学,就像L小姐书呼吁的那样,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此刻,我们的定位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想要表达,理性和感性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我们没有客观地观察这个世界的能力,就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性”,也就对“感性”这个词赋予了个人的主观意识。

画风突变?从2021年第一篇温情的推文到今天“生硬”的开篇,是的,我们回来了。

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L小姐每天无间断地在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诵读完成《大学》、《儒行》、《学记》、《乐记》,《论语》正在进行中,每篇至少读了18遍。

在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这些句子的优美和力量,也对古人的智慧感叹不已!有趣的是,L小姐长这么大,之前从来没有读过这些书,但却发现自己的行事风格与书本所要阐述的思想高度契合。

我想,我是幸运的。

未来,我会慢慢把这些读过的经典整理成篇,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入L小姐,我们共同学习、成长。

——前言——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说:“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德性。”《尚书·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话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尚书·康诰》说:“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无时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子的都城方圆千里,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又说:“绵绵蛮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说:“就居止的地方来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怎么人却不如鸟儿呢?”

《诗经·大雅·文王》说:“深沉端庄、道德高尚的文王啊,不断地发扬他的光明美德,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胸怀宽大,是那样的光明煊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严谨宽大”,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光明煊赫”,是指他仪表堂堂;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是指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周颂·列文》说:“啊,前代的君主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子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有一样的想法,一定要让人们不再争讼。”圣人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狡辩。使人心畏服,这就是知道根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所说的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原理。大概人的心都是灵动的,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人的知识很有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呈现,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