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工智能一样,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提升,你也可以做到原创 2017-10-29

论语

述而篇 第七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原本浩如烟海无法利用的各种讯息不再是数据垃圾,反而变成了企业发现商机的宝藏。

我们每天24小时中经历着各种不同的人事物,其实就如同大数据的宝库,不善学习的人很快会被淘汰,善于学习的人却能在其中不断地进步,日积月累下,相差就真的是千里之远了!


今天这章论语,正在说明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在各类情境中分析、抉择、吸收、成长。

《论语 述而篇》 第二十二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以上的言行举止,其中必定有我值得学习取法之处。但就各人行事中,选择他人善的地方来学,至于他人有不善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若有则改。所处的环境,如果能如此善学,如同得到许多老师的教导,随时随地自我充实,而成为大材。

这章文字不多,也是大家朗朗上口的经句,但是当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涵:


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改成二人行,必有我师吗?不合适,因为两个人恐难分出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可能谁也不服谁。没有对照和标准,不知道谁该向谁学习。

可以是多人行,众人行吗?这里的三是实数。但是可以从三人行推广出众人行,但这关系到你有没有足够眼力在众人中抉择可以学习的对象。


这里的行,不只是走路,而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有我师,必是一定、必然的意思。师,是指师法、效法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不是三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善,有人不善,善者可以做我的老师?

雪庐老人采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善从之,不善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因不求备于一人。”

三人行,我们选择他人的优点和善行学习、效法、增上;对照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去警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能要求必须是全善之人才能成为我效法的对象,如此对人求全责备,只会阻碍自己学习的可能。

对于善者要从之,最高明的从之就像舜的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


舜在雷泽这个地方,捕鱼的年轻人都把深潭厚泽占据,年老的人争不过年轻人,只好在急流浅滩捕鱼。舜很有智慧与耐心,参加他们一齐捕鱼,实际上目的并不是去捕鱼

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两个相让的,他就很赞叹,并向他们效仿。他用这种“从之”的方法,隐恶扬善,一年之后没有相争只有相让,整个风气都为之一变。


再说“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改自己还是改别人?改别人要特别小心,交浅不可言深,就是交情好也要有分寸。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所以改之的重点在于改自己,警醒自己。

原来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让自己成为能学的人,所有的信息,无论善恶,无论是垃圾还是宝贝,都可以成为你的所学。

举个有趣的例子,比如蚊子苍蝇很惹人厌,但是科学家也能通过研究他们的器官结构,把他们飞行的方法应用在科技中。

然而要在各种人事物环境中广博学习,必须有抉择的眼力、正确的知见。

正确的知见来自于良师益友,而选择良师益友,也需要正确的知见,如此到底先要有正知见?还是先要有良师益友?却陷入一个死循环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拥有好的质地,就是《论语》中所谓的忠信之质,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质地,善知识才会愿意提携。所以要培养公心、利他之心,让善良感应善良,同类的人相聚。

第二个方面,是求祖宗善业的加被。《论语》中提到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易经》上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都是讲这个道理。

学而思

结语

孔子学无常师,因为他有与生俱来的智慧,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各类人当中学习提升,前提是要有好的老师给我们好的中心思想,然后才可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像孔子的学生们,或者教化一方,或者为政利民,他们始终都跟随着孔子。贤如颜回、子贡也是如此。

所以今日之下,我们依止雪庐老人讲述、徐醒民老师敬记的《论语讲要》好好学习、提升眼力,就是先人最好的加被,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人工智能一样,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提升,你也可以做到原创 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