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

        自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成果公布,弥补了对人性的研究中除弗洛伊德关于病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半——健康人研究,管理学界逐渐引入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中都包含“以人为本”四个字,但多数是嘴上说说,到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均无能够使人信服的说法。在此,我结合我的理解来谈谈“以人为本”。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这是个根本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当然就不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更谈不上去寻找以人为本的方法。这就是很多企业将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实际却无行动的根本原因,是态度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多年以前,在我大学毕业时,跟绝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有个选择职业方向的问题。我是学企业管理的。企业管理有很多类别: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项目管理等等。当时我想,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当我尝试着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一一去试,发现:有企业是因为生产管理好而卓越、有些是因质量管理好而卓越、有些是因为战略管理好而卓越等等。但是,这都没有共性。后来,我转念一想,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战略管理都需要人做,如果把人管好了,总能够达到好的状态,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从我选择职业方向这件事来看,世间所有的事都是由人来做的,只要人对了,其他的肯定就对了。我想,这才是企业要以人为本的真正原因。“企”无人则止,当然应该重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

        明白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重视人以后,态度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如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和重点,以人性为基础和出发点,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管理人,以科学的方法促使组织中所有人价值的不断增长。

        以人为本的首要任务是吸引人,只有人才进入公司,方有人可管,有人可用。法律概念中,企业为法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也可称为“人”。既然企业为人,那么企业吸引人可看作人与人之间的吸引。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作为企业,首当其冲就是“筑巢引凤”。一个好的巢,不单单只要吃得饱、穿得暖等硬件条件,更需要让人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为人。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告诉员工,你有我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我有你需要的薪酬和尊重温暖的环境,达到互相吸引的目的。既然以人性为中心,那我们先来看看人到底需要什么。马斯洛提出,人类自低到高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办公环境、先进的办公设备、合理的工资、完善的福利,满足的是员工的基础需要,是硬件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软件建设,满足员工更多的需要。尊重人和关心人,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在受到尊重的环境中,也能够更多的发挥自身的才智。如何才算尊重人?作为上级,要就事论事、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下级,要令行禁止,不负厚望;作为平级,要互帮互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总之,无论身处哪个层级,都应该随时尊重别人,同时尊重自己。关于尊重,有个话题在此延伸探讨一下:领导批评员工,是否不尊重员工?其实,从是否尊重来说,批评并不能代表什么,如何批评才是关键。那么,是否需要批评呢?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从来不批评,那跟天天骂也差不多,效果相同,没有任何的激励性。如何关心人?想必很多女同事比我更了解。关心人可以是关心工作状态、关心家庭、关心身体、关心技能增长、关心节日问候、关心阶段性需要,等等,无法穷举。在管理者关心员工的同时,同事之间也应互相关心,只有共建互相关心、关爱的氛围,才能让团队充满温暖,让人才愿意停留。

        有人会说,我付了钱给员工,员工就该给我干活,为什么我们还要培养人呢?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不断提升,而培训则是以提升人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和重点,以人性为基础和出发点。我们还得回到马斯洛的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多年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已是中国人的第二大需要)。要实现自我,组织提供的培养是一种很大的帮助。有人或许会说,我并不需要太大的成就,那我就不需要企业培养了。实际上,在马斯洛晚年的时候,他把需要理论进行了扩张,发现了人的两大终身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也就是说,不管是谁,终身都在学习。学习也不一定要看书或上课,其实,就算从不会用淘宝到会用淘宝,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就是一种进步,而企业的培养,正是给了员工学习、进步的机会。试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提供学习机会,对员工进行培养,满足其终身需要,员工的忠诚度和效率是否更高呢?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管理人。首先,要管人,放纵并不等于对员工好。我以前在另一家企业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政府人士向企业推荐自己的子女、亲戚(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如果我们不管,给予他们特权,几年之后,那些小孩就会变成社会上的废物。实际上,我们一视同仁的管,后来这些小孩发展都还不错。所以,一定要管。而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管理人员不管人,就是失职。其次,怎么管?怎么管人跟人性假设有关。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生产型企业规矩很严,高科技企业一般较松,这就跟人性假设相关。生产型企业用的是X假设,假设人很懒,一定要管才干活;一般的高科技企业用的是Y假设,假设人都很自觉,自己会把事情做好。实际上,两种方法都很极端,人性是多样化的。我认为,以人为本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体现为:该授权时授权,该监管时监管。有些人会把人性化管理挂在嘴边,执行时,往往偏向温情主义,最后导致员工不买账。所以,对员工好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条件,但不能由着员工的性子来,必须根据员工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力度,才能够真正的人性化。人性化是根据人的本性进行管理,而不是温情主义的代名词。通俗一点,有些人不令而行,可让其自由发挥;有些人自觉性差,就必须用鞭子抽。这也不是我发明的,情境管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成都武侯祠里有副对联——“善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管理者,应该时刻注意采用差异化管理,千万不能步诸葛亮后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人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成就个人,同时成就组织。这也是我们管理人的目的。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组织中,管理层应该做什么?这在上面基本已经讨论到了,总结起来就是:

1、尊重人才;

2、尽一切可能关心人才;

3、为人才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4、用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同时,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扩展一下——在“以人为本”的企业中,不单单管理层需要做到以上几点,全体成员都应做到:

1、尊重每一个人,包括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

2、关心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只有关心他人,他人才会关心你;

3、抓住一切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以一颗感恩的心,为他人提供擅长领域的指导;

4、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的社交策略和管理手段,而不是一味的放纵或是高压。


        依此,全员参与、着眼人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方能营造一个真真正正“以人为本”的组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