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屯田和官渡之战 | 豫史

东汉末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人口伤亡空前严重,大量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当时的情景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粮食情况极其严峻,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则在江淮推蚌蛤当饭吃,还有一些军阀,因为没有粮食而被迫散伙。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统治阶层中,能否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就成了他们政治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时怀有统一全国雄心的曹操,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给,战胜其他军阀,便于公元196年,根据谋士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首先在许都招募流散农民实行屯田。

曹操所以能首先在许都实行屯田措施,一是由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消灭了许多大地主,无主土地尽归政府所有,曹操手中掌握大量荒地,足够屯田之用;二是当时有大量的散余劳动力可供支配;三是曹操镇压了黄巾军起义后,俘获男女百余万人口,还得到了大批的耕牛、农具等,这就为许都屯田提供了必要条件。

许都电田属于民屯的性质。所谓民屯,就是政府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开垦和耕种政府掌握的荒地。屯田区自成体系,不隶属于郡守,分别由相当于县令的屯田都尉和相当于太守的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管理,并直属中央的大司农。如谋士枣祗就被任命为屯田都尉,具体主持许都屯田事务。当时参加屯田的农民称为屯田客,由几十人组成一电,大家都在一个地方耕种。国家分给他们每人一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秋天向政府交纳的地租,则按实际收入多少而确定,称为“执分田之术”D。所谓“分田之术”,就是分别情况,征收官粮。用官牛耕种的,收获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屯田客一般只向政府纳租,不服兵役和徭役,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因此生产力提高较快,使北方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

许都屯田的粮食作物主要为谷,经过屯田客辛勤的劳动,第一年就取得了丰收,史载“是岁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物百万斛”。这些粮食收入是指曹魏政府从屯田土地上净剥削得谷物一百万斛,并非指屯田的总产量;若按“分田之术”缴租比例推算,则总产量大约在180万斛以上。有学者曾对许都屯田的规模进行了推算,许都屯田第一年的规模大约为:耕地60万亩,屯田户为8000多户,总人口有4万多人。可见许都屯田一开始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许都屯田作为试点,取得成功后,第二年曹操便下令,“州郡例置田官”,把民屯推广到其它地区,据史书记载,当时洛阳、颖川、河内、南阳、弘农、上党等许多地方,都设有民屯组织。除民屯外,还有军屯。军屯,则是让驻军一面耕种,一面防守。

曹魏屯田的作用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屯田制度的推行使曹魏政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经过几年屯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见,当初严重缺乏军粮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其次,屯田的实行,使许多无田的农民有田耕种,既开垦了荒地,又基本解决了当时极其严重的流民问题。但必须指出,电田制并不是曹魏统治者赐给农民的“乐土”,而是把封建枷锁重新束缚在农民身上的一种手段,使屯田客和佃兵实际上变成政府的农奴,一些屯田客不堪忍受这种剥削和奴役,曾不断逃亡,以示反抗。于是,公元264年和266年,魏晋统治者曾两次宣布废除民屯制度。然而,许都屯田却为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之战中打败袁绍,并最后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这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袁绍字本初,河南汝阳(河南汝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又在消灭宦官集团的斗争中立了功,因此在关中军纷纷起来讨伐董卓时被推为盟主。后在军阀混战中,据有幽、冀、青、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山东东部带),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安徽亳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权势的宦官之家。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收编了30万“青州兵”,扩大了自己的力量。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到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又在黄河流域广泛推行屯田,发展了生产,增强了经济力量。这样,曹操就得以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先后战胜袁术,攻杀吕布,击败刘表和张绣,成为黄河流域另一大割据势力。

袁绍见曹操控制汉献帝,势力发展越来越快,心中十分嫉恨,便于于公元199年调兵10万,气势汹汹地向官渡推进,企图直捣许都,一口吃掉曹操。

面对囊绍10万大军的进攻,曹魏内部认识也不一致,许多人发生动摇。但是,曹操对战胜袁绍却信心百倍,他说: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他土地虽广,粮食虽多,不过正好给我送来罢了。于是,曹操对战局作了周密的布置,率领两万兵力北上,同袁绍摆好决战的架势。

曹操先利用袁绍恃兵多、粮足、骄傲轻敌、内部不和、迟疑不决的弱点,抓住时机,调兵遣将,先行攻占一些战略要地,并把主力布置在许昌北面的官渡,以阻挡袁军进攻许昌。接着,又亲自率兵东进,攻占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正面迎击袁绍。

公元200年2月,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他亲率大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准备渡黄河,攻许昌,情况十分紧迫,但曹操为避免袁军的锐势,采纳谋士询攸献计,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引兵到延津(今延津县北),假装要渡河进攻袁军的后方,吸引了一部分袁军的主力。然后,趁其不备,派轻兵突袭白马的袁军,骄傲的颜良疏忽大意,对曹军突如其来的袭击,不知所措,慌忙迎战之际,被曹军的关羽驰马突阵刺下马去,袁军顿时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带领军队沿河向官渡转移。袁军闻讯后,亲率大军渡河追赶,直赶到了延津。这时曹军骤然停止后撤,在延津以南设下埋伏,故意让部下把辎重、车辆和马匹抛在行军路上,引诱袁军袁军一见此情此景,喜出望外,争相抢夺曹军趁其混乱,以不满600之众的骑兵突然冲杀上来,斩杀了袁军大将文丑,获得袁军虽在白马和延津两地失败,但实力仍比曹操强,袁绍了又一个胜利。

又率军向曹军猛扑,很快进逼官渡。袁军依河丘顿营,东西达几十里,曹操也扎营相拒,官渡一时成了两军相持的地方。

起初,袁军派兵打了几仗,曹军迎击均遭失败。后来,曹操采取坚壁不出、针锋相对的策略。袁军筑起高楼台,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使曹军出入行动都得用盾牌遮身。曹军命令部下造了一种能发射石块的霹雳车,突破了袁军楼台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人暗地里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又命令士兵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半年之久,使袁军不能前进一步。在这期间,曹操曾派徐晃等截击焚烧袁绍的几千车军粮,使袁军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相持日久,曹军兵少粮缺,士卒及辖内百姓疲惫。因此,曹操写信和留守许昌的荀彧商量,打算放弃官渡,退守许昌。荀彧回信指明:谁先撒退,谁就处于被动,应当继续坚守官渡,等待战机。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见。战机终于来到了,不久,袁绍派淳于琼带兵1 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大营以北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境内)。鉴于上回军粮被曹军偷袭的教训,袁军大将沮授建议派蒋奇率兵驻扎,以防抄袭。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袁军的谋士许攸也向袁绍建议,乘曹军后方空虚的机会,派轻兵偷袭许昌。袁绍不仅不接受,反而勃然大怒,将许攸赶出军营。许攸怀恨在心,一气之下投奔曹操,并建议集中兵力袭击袁绍的屯粮区乌巢,曹操听后非常高兴,立即亲率5000精兵,假冒袁军,连夜抄小道行进,天快亮时赶到了乌巢,杀死守将淳于琼,烧毁了全部军粮。于是袁绍所部军心动摇,曹操乘胜率军发动总攻,袁军全线崩溃,被曹军杀死7万多将士,只剩下袁绍及其子带领800残余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在宫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制胜,大败袁绍,这就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注:

①《三国志》卷一六《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

②、③《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④《三国志》卷一《任峻传》。

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问题建议,QQ/微信:860055692;
豫史 微信公众号(ID: Henan-lishi)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都屯田和官渡之战 | 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