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最野的城,吹最野的风-我的晋西北野长城(三)

【第三天二分关-杀虎口-西口古道】

      这一天的行程先前往右卫古城,然后前往徒步起点二分关。徒步全程约10公里,路面主要是长城边墙,土路和机耕路,海拔上升约200米,下降约400米。

【右卫古城】-一座跨越长城内外的卫所

      大同右卫历来为边陲重镇,公元1409年设立,公元1449年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右卫,改成右玉林卫,成为一个跨越长城内外的卫所。

    右卫古城如今复建了南北东三个城门,南城门建于明朝,旧称“永宁门”。登上城墙,城楼牌匾书写“紫塞金汤”。出自西晋《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如今古城生活如昔平常,一如桃花源里不知魏晋的居民。老人们蹲在街口商店门口聊天;还有摆着叉子镰刀的小摊地铺;屋外的农田一直到城墙脚下,玉米正在收割;房屋多是老房;街道三三两两的行人,布满尘土与碎石的街面,这里还保留着西北古城小镇的最初模样。

      可惜很多遗址的大门关闭,很多建筑也无暇得以近看。右卫古镇也是清华美院等艺术学院写生的地方,以右卫古镇为点,周边散落的很多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建筑和民居特色,尤其那些散落山野间的长城残垣成为学生和画家们的主角。

      离开右卫古城抵达徒步起点二分关,从村民农家院后爬坡而上,引来群狗狂吠,满院扑通乱飞的公鸡长得雄壮姿美,想必是它们从未见过这么多陌生过客吧。今天和昨天的不同在于长城保留的更好一点:夯实的土基大部分在,墩台与烽燧的样式也能看出一二来。

    我要如何向你们描述这里的美呢?这里有最野的风,也有最野的草,更有最野的城。这种粗犷的美、壮丽的美、历经风霜雪雨的美,唯有亲历的人才能够体会、才能够感叹、才能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中午路餐的地方就在一处旧城墩的背风点,前面就是一大片沟壑。风太大了,感觉自己随时都会被吹到深壑谷底。午餐后继续前行,一直走到杀虎口,这里是中国万里长城北境的一处重要关隘。

【杀虎口】-重走西口古道

      杀虎口俗称西口,这一次终于见到电影电视和歌曲常常出现的“走西口”。东面为燕山余脉,西临黄河峡谷。杀虎口汉魏称参合口;隋唐称“白狼关”;宋元为“哑狼关”;明修筑万里长城横亘东西,嘉靖年修筑“杀胡堡”,清康熙北征,为强调民族融合改为“杀虎口”。

      杀虎口和右玉城作为军事要塞,是北境重地。这里的长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今现在的杀虎口翻新复建新城楼被列为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它几乎完全破坏了原来野长城的历史遗址风貌。

      怎么说呢,历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地方要发展,历史遗址要保留,传统要传承。如何做到完美平衡很难,也需要不仅仅是经济与商业的支持。

      杀虎口被誉为京都之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这里是历史上重要的税卡,是中原与北地通商的必经之路。茶马粮盐的车辙碾出边镇的繁荣,也催生出“西口文化”。

    出右玉县博物馆就是西口古道,晋商的马队与边境贸易曾在这留下辉煌繁荣的历史。杀虎堡是当年商队办理手续交税的地方,而后凭证出关。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都远去了;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旧楼关隘也荒芜了。站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残石,每一寸黄土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一直伫立在这里的野长城,如今已经不仅仅是防御工事的遗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的象征。

      站在时光隧道的这一头去聆听历史的回声,那些秦伐汉驱,唐战宋抗,明驱清征的兴衰荣辱事,就像是燃烧熄灭的战火灰烬中的一点点星火,即便相隔近千年,仍裹挟着历史的余温向我们迎面扑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最野的城,吹最野的风-我的晋西北野长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