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笔记〔17-18〕雾和霜

在前文对“雨”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雨为部首,常作形符,用雨作形符的字多与下雨或天空有关。除了“露”、“雲”、“霞”,今天我们来看一看“雾”和“霜”。

“雾”,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像鸟头部有遮盖的样式,会意为因雾的缘故,鸟的视线被遮住而不能看见,无法飞行。“

图片来源:《甲骨文读本》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雾”的解释为:水汽弥漫于地面者为雾……水汽不特能凝为露,倘早晚为天空凉气所缩,亦能腻而为雾,纵目空寂,白气弥漫,宛如雨后炊烟,笼罩屋顶,重者至咫尺莫辨。航海者有戒心焉,风日开明,自能解散。

图片来源:《 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 》

“纵目空寂,白气弥漫,宛如雨后炊烟”这样的描述,让人不觉得在读一本识字书,倒像是读一首诗歌,勾画出一幅绝好的佳境。秦观有诗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李清照也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之句。雾气缥缈之间,所有平日熟悉的景物,似真似假、虚虚实实,为这物质世界立刻装扮上一种奇幻的格调。

除了本义之外,雾也有像雾的许多小水滴之义,如喷雾;做形容词讲,有轻细的意思,如雾绡,是像薄雾一般的轻纱;比喻浓密的,如雾鬣,雾鬟;雾鬓风鬟这个词则是形容女子发髻松散的样子。


“霜”是一个形声字。从雨,相声。《说文解字》:喪也。成物者。这个解释让人很是疑问,为什么霜杀物又成物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释说: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按雷,雨,露皆所以生物。雪亦所以生物而非杀物者。故其用在霜杀物之後。……謂冬雪而后春雨也。次之以露。露春夏秋皆有之。秋深乃凝霜也。次之以霜。而岁功成矣。岁功以雪始,以霜終。

所以说,冬雪、春雨、夏秋之露都是生长万物的,唯有深秋的霜在一年岁末万物凋敝之时出现,万物在霜降之时,丧失生机,而一岁之终,又是一岁之始,冰霜最终也在这周而复始中预示着生机将再次出现。

图片来源:《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霜”的解释为:露结为霜……时届深秋,冷度加甚,则露之流质凝为定质,是谓之霜。其色洁白,有如细屑冰花,遇日则解。

“霜”之洁白,因此有霜鬓、霜衣、霜毫等词取白色之意;“霜”寓意高洁,因此有霜操之说。

霜始于深秋,总是带着些许的怅惘和忧伤。许多人都爱《蒹葭》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茂密丛生的芦苇,染上了秋日的白霜,想要追寻的女子啊,远远的,她或在水中央,或者河州之上。我们也记得在辽远极寒的边塞上,范仲淹曾写下了“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苍凉寂寥,遍野霜降,刀剑也如霜,诗人徘徊于庭,忧心于国之战事,彻夜难寐。

苏轼在亡妻身后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道尽了极度的思念与孤独,“纵使相逢应不识” 少年之时恩爱的夫妻,生死相隔,十年光阴似乎转瞬间,心中的苦寒落到诗人的鬓角之上,四十岁的苏东坡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关于“雾”、“霜”的解读,我们暂且一同学习到这里,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发掘。

人生总会历经风霜,又如同雾中的航海,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我们看不到明天,甚至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也无从得知,愿大家在人生航行中,得一指航的明灯。



往期文章:

读字笔记〔1〕天

读字笔记〔2〕气

读字笔记〔3〕日

读字笔记〔4〕月

读字笔记〔5〕蚀

读字笔记〔6〕星

读字笔记〔7-8〕彗和孛

读字笔记〔10-12〕斗 魁 宿

读字笔记〔13-14〕雨和露

读字笔记〔15-16〕云和霞




参考文献及来源

1. 《字源》,李学勤 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

2.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清)刘树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5.《甲骨文书法字典》,樊中岳、陈大英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

6. 《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樊中岳、陈大英、汪建江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

7. 《甲骨文读本》,王本兴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字笔记〔17-18〕雾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