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香 味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的《莫斯科绅士》(A Gentleman in Moscow),用了两分钟感叹书中人物的际遇,用了两小时回味作者的精妙布局与高超技艺,又用了两天时间写下如下文字:

常常在想,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根源在哪里?是创作者精心打磨了我们的口与胃?还是我们的喜好已被聪明人烹饪成书?答案可能兼而有之。

《莫斯科绅士》似乎具备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全部要素:要剧情有剧情,要历史有历史,要思想有思想,要哲理有哲理,要情怀有情怀,要愉悦有愉悦,要感动有感动,甚至散落全书各处的知识点都可以单独拿来大书特书一番(关于美酒配佳肴,关于契诃夫和托尔斯泰,关于钢琴演奏与诗歌创作,关于《马耳他之鹰》和《卡萨布兰卡》)。

无论偏食的读者需要什么,总能从中获得满足,而像我这种来者不拒的,《莫斯科绅士》无疑就是属于我的饕餮盛宴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色”

文字和语言,就是一部作品的“色”,一种靠双眼就看得到的实际存在。不同的文字和语句覆盖在同一种原材料表面,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色泽和光感。“色”够不够引人注目,能不能勾人心魄,显然不能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但其魔力永远在于,我们的味蕾第一时间被激发和点燃,从此走上一段不归的美食探索之旅。

《莫斯科绅士》一书的“色”,无疑是精心炮制过的杰作。自然生发的流畅叙事,字字珠玑的批判与沉思,俏皮睿智的点睛之笔,如影如幻的追忆片段,真切诚恳的人间描摹,流光溢彩的世事彩绘。。。。。。每一处都上色上得浓淡适宜,没有一处过了力道或者欠了火侯。远观诱人,近看迷人。可谓色至佳。

“香”

气氛和情绪,正是一部作品的“香”,一缕摸不到却时刻充盈着的灵魂。有时它悠悠然地肆意飘荡,一不小心倏忽钻进我们的鼻腔,诱发我们曾有的记忆;有时它热烈地盘踞着,排山倒海般直冲我们的脑门,自此开启一个新世界。

《莫斯科绅士》一书的“香”,定是精妙酿造过的产物。绅士、贵族、艺术、礼仪、故土、家园,于主人公(以及作者)而言,代表了一种值得珍视的往日的美好,在时代变迁中虽已渐行渐远,曾经围绕在它们四周的魂魄依旧久久不愿散去,与心爱的东西说再见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革命、动荡、更新、建设、变化,则意味着新主人的到来,随之翻滚而来一股新的气息,驱赶、淡化所经之路上残存的旧氛围。在精准的温度把控和高超的气氛营造下,对往昔的怀想、对现实的突破、对未来的坚忍,在字里行间经历着一次次酝酿、发酵和成熟。可谓香至深。

“味”

故事和内核,才是一部作品的“味”,一次远远超脱于饱腹的进阶体验。第一口美味,第二口清新,第三口暖心,第四口刺激,第五口神奇,第六口期待。。。。。。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品尝着,感受食材自身的生命品质,想象调料之间的亲密融合,思考味道背后的鲜活经历,最后无它,只有起身向终极美食致敬。

《莫斯科绅士》一书的“味”,怎么形容呢?简而言之,具备成为经典的潜质。

主人公罗斯托夫伯爵身为沙皇时代的贵族,养尊处优,从未工作过一天,每日要务就是阅读、交谈、用餐与思考。转眼时代风云变幻,俄国革命爆发之后,往日的贵族,变成人民公敌、国家害虫。故事的序幕中,一场可笑的讯问,将早已定好的罪行直接扣在罗斯托夫伯爵头上,并被判终身不得踏出他所下榻的莫斯科大都会酒店一步。

自此失去自由的伯爵,被迫搬离舒适的套房,屈身于九平米的矮小阁楼里。三十二年的岁月变迁和世事变幻,他困囿于那所克里姆林宫附近的著名酒店,抱着“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控”的信条,一边竭力拓展思想的精神边疆,一边透过大都会酒店这块光怪陆离的棱镜,体会着、感知着、经历着墙外的风雨飘摇亦或春暖花开。

有时,伯爵作为被动的旁观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大都会酒店墙内的一切,见证着忽缓忽急的历史,这里汇集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或多或少折射出来自外部的讯号与信息;有时,伯爵又是一个积极的亲历者,通过结交酒店工作人员与往来宾客,通过参与一次次风波与变革,足不出户而又身临其境般地汇入了历史长流。

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伯爵所熟悉的那个世界,那套礼仪,那种价值,被致力于在摧毁中重建新政权的人视为眼中钉,他所属的时代,连同故人的痕迹和家乡的味道,在政权更迭中再也难寻当年的荣光。失落甚至无望,曾一度让伯爵走上顶楼,意欲逃离这个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世界。若不是锅炉房的老人唤他来尝最新的蜂蜜,而伯爵恰好从中品到了属于故乡苹果独有的气味,也许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渐渐地,凭借一名绅士与生俱来的素养和后天培养的本事,伯爵泰然自若地游走于大都会酒店的宴会厅、客房、餐厅、酒吧、娱乐室、后厨、裁缝间、理发室、锅炉房之间,在有形的空间里开辟了一片自在天地,仿佛走到哪里都是他的家。更令人惊叹的是,伯爵与餐厅主管和主厨培养出“三巨头”的“革命”友谊,与女明星的一次共度春宵竟也成就了一段不灭的爱情,与名叫尼娜的小女孩结下深刻的羁绊,而当尼娜托孤于他时,伯爵这辈子最大的牵挂便成了尼娜的女儿索菲亚。爱情、亲情、友情,没有哪堵墙壁能阻挡得住一个精神自由的“囚徒”。

像是暗夜中一簇闪烁的烛光,伯爵以绅士的名义在他的黑暗中坚守着,不求刺破天际,但求保有微光,“永远都要发光,照亮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直到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面对咄咄逼人的高官、小人得志的酒店经理、轻视俄国的德国人,伯爵始终以无比优雅和风趣的方式捍卫着底线和原则。“敌人”用软禁的方式打压他、磨灭他,却怎么也抹不去伯爵身上浓浓的绅士气息和品格。即便在不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保持克制、理智和睿智,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他兼顾实用主义(比如,充分发挥熟谙上流社会规矩和礼仪的优势,伯爵放下贵族身份任职酒店高档餐厅领班,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与理想主义(“只要一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朝着他所期待的方向发生着改变,那么他便可以幸福地回首往事或重返故地”),在大都会酒店这个微型世界中,找回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至此,这一道美味佳肴已足够令我心满意足了。无论是故事本身的丰盈程度,还是文学作品的饱满水平,都已达到了一定的完成度,哪怕作者就此停笔,我也毫无怨言。伯爵最后在大都会酒店中终老也好,被高层开恩赦免也好,或者被更有影响力的人士解救也好,我愿意面对任何一种可能的结局,甚至没有去设想过我到底期望怎样的结局。

然而,最后一口绝顶的“味”还在拐角处耐心地等着我呢。到了全书90%的进度,此处蓦然惊现一个《肖申克的救赎》式的“越狱”故事!

伯爵与养女索菲亚之间的牵挂越来越深,后来索菲亚直接称其为父亲。直到有一天,索菲亚凭借其音乐天赋获得了前往巴黎参加乐队演出的机会,伯爵的一系列行动才预示着故事有了全新发展角度。不知有多少读者会跟我一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幡然顿悟,之前细细品味过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原来都在有意无意间铺垫一个伟大的

“越狱”终局啊:

那些物尽其用的东西:被迫搬离套房时,伯爵从可以带走的家什物件中带走了妹妹曾经的心爱之物—一把精致无比的小剪刀;酒店理发室柜子里摆放的瓶瓶罐罐中,有一瓶被理发师神秘地称为“长生不老泉”的液体;酒店总经理办公室挂画后隐秘暗格中的东西;尼娜送给伯爵的酒店万能钥匙;地下储藏室里客人遗留的旅游指南书。。。。。。

那些派上用场的技能:伯爵跟酒店裁缝学会了做针线活,这才有了暗藏机关的双肩包;与索菲亚小时候一起玩的自创游戏,帮助伯爵练就一身“神出鬼没”的本事,关键时刻出奇制胜。。。。。。

那些必不可少的人脉与人情:身居高位的奥希普上校不仅保护了索菲亚,也庇护了伯爵;与伯爵惺惺相惜的美国驻巴黎使馆官员理查德,远在巴黎完美地配合伯爵的计划;餐厅乐队指挥维克多也在金蝉脱壳的部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酣畅淋漓地目睹了伯爵以及索菲亚分别在巴黎和莫斯科上演的戏法,奔向自由的最终幕,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又似冥冥中上天的奖励,奖励那些在不确定性中鼓起勇气前进的人们。

恍然大悟的我回想当初伯爵说过的话:

“不管是大量阅读后的慎重思考,还是凌晨两点喝着咖啡与人热烈讨论之后的反思,抑或只是基于某种先天的倾向,我们最终都会采纳一个基本的架构,采纳某个合理而且融会贯通的因果体系,而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某些重大事件,而且能让我们理解构成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及其相互影响。无论它们是有意的还是自发的,是无法避免的还是无从预见的。”

“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被不确定的因素控制着,而这些因素中,很多都具有破坏性,甚至极其可怕;但只要我们坚持,保持宽容大度的心态,我们便有可能等来大彻大悟的那个时刻。而在那一刻,所有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会突然变得无比清晰,原来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便我们即将踏入期盼已久的生活,也同样是如此。”

“生活从来都不是跳跃着向前推进,而是逐渐展现的。在某个特殊的时刻,这些成千上万的细微变化才开始显露山水。我们的能力会此消彼长,我们的经验会越攒越多,我们的观点和认识也会不断改变。这样的话,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本性,就像一小撮胡椒粉就能让一整锅菜完全变味。”

如果说之前读到这些话时,还没品味得出个中滋味,此刻豁然开朗之后,原来作者早早就已经提示我们:还有最后一口味道等着你来尝试。果然,这最后一口味道之浓郁和惊喜,胜过一切想象,可谓味至尊。

埃默•托尔斯无疑是个出色的大厨,第二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就烹饪出拥有如此绝佳色香味的作品。大胆预测一下吧,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人有幸得以品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色 香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