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没有能在前线的能力,在身后也可以尽自己一份力量,抵抗战疫

原标题:“既然去不了武汉,那就站好这班岗,也是尽自己的力量”

疫情之下,“发热门诊”已经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词语。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屏,每天面对着疑似患者,那些医生和护士们,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其实都是很平凡的事,职责所在

1月24日,徐州仁慈医院成立了发热门诊专家组。重症医学科许艳军主任、内科周其华主任、急诊科郭文峰主任是发热门诊的专家组成员,每一位疑似病例都需要他们会诊讨论最终确定下来,包括发热门诊和住院患者。专家组成员每天24小时待命,手机保持开机状态,一旦有情况,即便是深夜,也要立刻从家里赶到医院。

1月30日,脊柱科一名住院患者出现了发热,值班医生很警觉,很快就问出来患者大约20天前有与武汉返乡的人员接触史,立即报告上级医生,医务处就立即组织专家组讨论。那个下午,动作很快,大家都到位了,包括张贯林副院长,医务处范正磊主任,王宝庆主任。但大家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按照诊疗指南,尽管症状和检验结果、CT都符合条件,但接触时间已经超过2周了,可以排除疑似病例。许艳军主任提议,这是第一例住院患者,还是应该慎重。“排除了,警报解除,所有人都松口气,如果漏掉了,所有密切接触者都有可能感染,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尽管时间超过了14天,还是应该明确结果”。最终大家一致通过,采取隔离措施,上报区疾控中心,做病毒核酸检测,后来结果是阴性,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1月31日夜里11点多,医院总值班打电话给许艳军主任,说发热门诊有一个病人,是个乘务员,有武汉乘客接触史,发热,查的结果已经出来了,疑似,需要专家组会诊确认。专家组讨论确定这个患者是疑似病例,按照流程,需要联系疾控行病毒核酸检测。大概从不到零点就联系区卫生办,遇到很多困难,每个人都很焦急,最后等到凌晨2点,卫生办才把标本送走。“我们在一线,都没有一句怨言,周其华主任也是老党员,和郭主任两位前辈,半夜奔赴医院,熬到2点多,第二天按时上班,依旧坚守在一线,一句抱怨都没有,让我很感动,我们的同事都是好样的。”许艳军主任感慨万千地说道。

许艳军主任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怀孕六个月的医生还在一线值班,既要有人去发热门诊,还要确保节假日期间危重病人抢救,守好最后一道门。主管护师杨卫东代表我院驰援武汉,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死神争夺患者。

许主任说,他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凡的,发热门诊一线的医生和护士,还有收费处的同事,大门口顶风冒雪测量体温的同事,一直在前面,整日整夜都在坚守,他们才是最辛苦的。

“我是很愿意也很积极想去武汉支援的”

年前有同学问韩雪婷护士,如果有名额,愿不愿意去武汉,她说,她是很愿意也很积极去支援武汉的。知道我院派人去武汉驰援的时候,已经定了杨卫东,韩雪婷说下次如果还有名额,她一定第一个报名。

25岁的韩雪婷是位年轻的党员同志,她一个人在徐州工作,家人都不在身边。她在发热门诊一线负责测量体温,在测量体温时她就想,既然去不了武汉,站好这班岗也是在尽自己的力量。

在发热门诊,韩雪婷最深的感受就是接触人流量大,佩戴防护用品时看东西真的很不方便,中午太阳比较大时身体出汗很多,当时她脑海里立刻想到了武汉的医护人员,他们得多辛苦啊!韩雪婷两班倒,一个班是从早八点到晚六点,另一个班是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每次至少奋战10个小时。中午同事帮忙替班,她才能去吃午饭。天气寒冷时,一上午手就没知觉了,红外线测温仪在冷的时候会测量不精确,大家还要尽量保护测温仪的温度。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所有人都在坚守。韩雪婷说:“大家都做好防护,相信疫情很快就过去的!”

致敬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人员们,保护好自己,我们一起战胜“病毒”!

抗疫先锋

许艳军,中共党员,2018年3月1日来到仁慈医院工作,任重症医学科主任,急诊科副主任。

韩雪婷,女,护士,中共党员,2017年5月17日来到仁慈医院工作,现工作于仁慈医院手外科四病区。

文案|王程程  校审|王竹玉  策划|王伟


注:本文章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读者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既然没有能在前线的能力,在身后也可以尽自己一份力量,抵抗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