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物来则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

简单来说,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不必太纠结,遇事不纠结,才是成熟的表现。然而,漫漫人生路上,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达到曾国藩那样的高境界。

有位心理学家在一篇文章说过,在他多年的咨询经历中,他发现,很多问题困扰着成功人士,虽然看似不那么痛苦,也让人难以自拔,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纠结。

纠结,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人因为纠结,错过了缘分;有些人由于纠结,失去了机遇;更多的纠结即使伤害不大,也会不断地困扰着人们的思绪,令人无法酣畅淋漓地行动。

一个女生在逛街的时候,可能会纠结于选择买哪条裙子;一个男生到了饭点时间,则可能会纠结于吃麦当劳还是真功夫。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的纠结呢?

01

纠结的三个原因

01价值观不清晰

李笑来曾经说过,所谓的纠结,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价值观不清晰,由于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所以当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不知道该选哪个,只能停留在纠结中。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位中年人朋友有一次在他家做客,那晚他们两人一起聊天聊到深夜,突然他的朋友被触动了,开始流出了眼泪。

他的朋友表面上过得不错,虽然他做事非常积极,绝对算是一个勤奋的人,这半辈子也过上了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他内心一直有一种空虚感,在不断折磨着自己。

因为他的为人和处世,都是特别地纠结,一直感觉自己一辈子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浮在水面上。

这种纠结,导致他虽然得到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是内心依然感到空虚、惶然,为什么会这样呢?武志红认为是他没有真实地活着,没有碰触到真实的存在。

其实,这就是一种价值观不清晰的表现,不管一个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都能激发内心的力量,最怕的就是一直在精神和物质之间纠结和摇摆。

这样的结果导致不管得到了什么,总会因为没有得到另一样而痛苦和难受。

纠结,就是因为价值观不清晰,由于纠结,我们会停住脚步,由于纠结,我们会后悔已经做过的选择。

02 当局者迷

纠结,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无法看清局势,在纷繁复杂的局面里,只能停滞不前。

我有个老乡叫小方,他在大学的时候谈了个女朋友,出来工作后仍然在一起奋斗,希望能够走到一起,可是他的女朋友性格独立,不喜欢受到长辈的束缚,这让他的父母很不满意。

小方则非常孝顺,比较在意父母和亲人的看法,他和女友有时候会由于对婚后的想法不同,导致两个人感情受到了影响。

虽然小方对女友有感情,也想和她结婚,但是父母的意见则希望小方娶一个老家的女孩,毕竟文化习俗相同,不会太难磨合,于是,小方就一直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纠结不定。

这让他感到非常烦恼,不管选择哪一方都会伤害另一方,他就一直拖着不解决问题,导致后来女友摊牌了,两人负气分手。

可是,在很多朋友的眼里,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要他们两人结婚,靠自己也可以闯出一个未来,父母那边则可以慢慢磨合。可惜由于他的纠结,导致了相反的结果。

我们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因为置身其中,很多情绪干扰了我们的判断,导致我们踌躇不前,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得到了负面的结果。

03 害怕后悔

还有些纠结,尽管人们分析了各种可能的结果,但是由于害怕后悔,导致无法做出果断的行动,一直徘徊不前。

哲学家张美露在TED的演讲中讲过自己的一个经历,她曾经纠结于做律师还是哲学家,她很期待上帝能寄给她一张DVD,清楚描绘出做律师和哲学家的道路都是怎么样的。

最后因为害怕成为失业的哲学家,她就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她却过得很不开心。

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每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反而让我们害怕后悔,于是就一直停留在观望中,纠结着选哪个好。

那么,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纠结,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减少它出现的频率呢?怎么做才能减少它的影响呢?

02

三个解决方法

01排好优先级

       很多人价值观不清晰,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优先级问题,当我们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要问自己,什么重要,什么比较重要,什么最重要。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面对一个纠结的问题时,采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时iphone12刚刚上市,价格超过6000元,作者内心很想购买一部,但是又特别纠结,毕竟6000块钱不是小数目。

于是他就给6000块钱定了三个用处,A是购买iphone12,B是用于年假去省外旅游,C是用来购买职场提升课程。

他仔细衡量了一下,A能够满足自己的购机欲望,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因为他的旧手机能满足当前的一切需求。B能够让自己放松身心,增加一下人生体验。C能够提升职场能力,增加晋升的概率。

最终他果断地选择了C,让6000块钱花得更有价值。这是就一种人为的排序方式,找到那个最重要的选项,纠结的力量就会消失无踪。

02第三人视角

有时候我们处于感情的包围中,各种复杂的情绪难免会干扰判断,而这些情绪大多都是短期的,也许过段时间来看,根本就不重要。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遇到了这种感情纠缠,那我们该如何建议对方,给出合适的意见呢?

这样做有个好处,因为我们自己是经历者,知道所有的情况,但是我们又希望好友能够坚持更为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被情境裹挟着行动。

有位作家写过一次纠结的经历,当时他的父亲身患重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也可以选择积极治疗,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他纠结了几天都不知道该怎么选。

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私下问主诊医生:假如这个是你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医生就坦诚地对他说,根据老人家当前的身体状况,选择保守治疗生活质量更佳。

最后作家就选择了保守治疗,由于医生作为第三人,没有感情的牵绊,又知道家属的核心需求是病人的生活质量,于是能够果断地做出选择。

站在第三人视角,能够摆脱情绪和情境的干扰,这时候就能根据更为核心的要素做出抉择,避开了纠结。


03主动创造理由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人们一旦做出一种决定,就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已挑选项的缺点上,以及放弃的优点上,因此会导致对选择的后悔。

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初恋情结』,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伴侣,却会想到那个被自己放弃的初恋的优点。

面对这种害怕后悔的心理,哲学家给出一个建议,叫做『主动创造理由』。因为任何选择都是有风险的,也有收益的,可以在自己听从内心选择后,就主动发掘选择的理由,不断强化这个理由的优势。

例如,在面对去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这两个选择时,假如选择了留着一线城市,就要不断地发掘和创造理由去支撑自己的选择。

所以,在面对自己的伴侣时,更应该做的是,发掘和发现对方的优点,双方和谐的地方,而不是怀念那个过去的初恋。

这样就能够减少纠结对自己的影响,避免后悔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态达到“既过不恋”。

03

写在最后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选择困难症,只要处理好纠结问题,选择就不但不是困难,反而是财富,它既能锻炼我们的思考分析能力,也证明我们的生活自由而丰富。

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得好: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如果我们把选择当做一种病症,那么它就伤害了我们,要是我们把它看成锻炼的机会,它就成就了我们。

让我们把选择当做一种锻炼的机会吧,那纠结这个词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既来之则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