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的一亩向日葵社群分享连载21

#D22 栗子晨间阅读#

村民们周末早安!今天早上看了两篇蒋勋的《孤独六讲》。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源于上周末跟一个好友视频云喝酒时的推荐,她觉得从来没有人如此懂她,这种孤独说到了她的心坎里。

看完两篇,合上书,回味还剩下哪些留在我的脑海中。最后那段文字让我琢磨良久: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从读不懂到试着了解到认同。

语言为了传达而存在,但往往又是制造了传达的障碍。误会往往是从共同的语言中长出来的,有时候听不懂彼此的语言时反而才开始真正有了“交流”,比如蒋勋说一个说宁波话的老太太和说法语的老太太聊天没有障碍,我也想起比如我爸讲着贵州普通话可以和一个只到过中国一次的巴西人聊半小时天没有障碍,也没有冲突。

商业开始以来,说话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听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着急着说话,却越来越少的人能说完自己的话。我们为了“沟通”而说话,说出一些甚至没有“内容”的语言,为了人际,也为了礼仪,为了不孤独,为了打破孤独。

语言是有趣的东西,有的人追求精确,有的人追求模糊。有的语言走向“诗”,有的语言走向“法律条文”。蒋勋说最好的文学是在语言的精准度度里中制造语言的暧昧。暧昧是什么?在我来看,暧昧跟辩题有点像,你可以这么解读,也可以那么解读。当我们认为语言只有一个含义的时候,很多人是孤独的,而当我们都认可语言有不同含义,在ta说话以前不去提前做预设时,可能才会得到些许释放。

关于孤独二字,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时候总是被视作不好的,鳏,失去了妻子的丈夫;寡,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独,失去了孩子们的老人。

而在西方则是用solitude来做解读,代表太阳、代表唯一。类似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的孤独感。

我们与其说是害怕孤独,不如说是“害怕孤独时产生的寂寞”。在崇尚大同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先做到杜甫的“欣欣物自私”。

柏拉图借神话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我们都是不完整的,不断寻找另一半。

究竟“另一半”是什么?

不是完美的懂你的伴侣,不是外在的救命稻草…而是我们自己。寻找足够完整的自己,只有足够完整时,才能健康去爱他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而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你喜欢“孤独感”吗?最迷恋什么时候的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栗子的一亩向日葵社群分享连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