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的智慧(无用第十一)


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问我,老师你在后面加那个第几是什么意思?比如体道第一,韬光第七啥的?

其实这不是我的创意,这是汉朝一位奇人河上公的标注。河上公,具体的生殁年代都不详,是一位神仙一般的隐士。他标注流传下来的道德经是比较贴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较于宋唐名家,他的时代也更接近老子,语言习惯和风俗还有些相同,变迁得不是特别的严重。

河上公将道德经分成了81章,每一张去了一个提纲挈领,直入主题的小标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领会道德经的思想。

比如今天的内容是道德经第十一章,河上公取名曰:无用。不过这个无用不是没有用的意思,大家理解古文,一定要去找那个时代人的用语习惯,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想法解读,会出现巨大偏差的。这里的无用是“无”的用处。就是无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和好处。

我们常说的“无用之用,实为大用”,很多人都理解成没用的用处,才是大作用了。实际上这是曲解了古人。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本章的原文吧。

《道德经》无用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  以为利  无之  以为用

还是先给大家转发一段译文: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按字面的意思解释,这一段很容易理解了。

老子用车轮,陶罐和房屋三个例子,来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有只是个支撑,用的是无的作用。

他举的例子有型有物,很好理解。

三十幅为架,轮中空虚,车得行,车中空虚,人得乘。治身者,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得归之。抟土成器,中空故有所盛受,房屋中空,人有所居,门窗中空,有所出去,光明乃入。此所谓无之用也。虚空者可盛万物,故无能制有,道者,虚空也。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说无极生太极,有生于无的思想了。

于人而言,无能制有的表现还有另外一个层次,比如人看起来都差不多的,一个脑袋两条腿两只手。但是作为差距天差地别,取决于思想。而思想看不见摸不着。由思想而产生的一系列虚的东西,产生实的变化,我们换这个过程叫做实现梦想。从无到有这是最常见的。所以我们说无中生有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本章老子给大家分享的智慧是:

不要只盯着有,无才是决定性的力量。无中可以生有,无也可以确定有的价值。所以,无为的力量,比有为大很多。关键是要悟到无的用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老子的智慧(无用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