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59(述而)|学生的求知欲都是被刺激出来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的刺激式教学法。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启”就是启发。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话后,就不服气,要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把他激愤起来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气走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据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比如说教书。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师武功很高,打又打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吹笛子,吹笛子可以养气,年羹尧听了想学,于是老先生便利用吹笛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气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幅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所说的教学方法,要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产生强烈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对古人或是老师讲的东西不盲从,要敢于提出怀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都是说明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个桌子有四个角,如果给他讲了一个角,他不能推掉出其他三个角的情况,那他就回不来。“复”就是回来,回不到思想智慧的本位上来。也就是说此人不能举一反三,你跟他多说也没有用。

        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看现在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是老一辈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别裁》59(述而)|学生的求知欲都是被刺激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