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心态

后天的这个时候,应该是答辩进行时,不知道情况会是怎么样的。今天,陆续把论文交到答辩老师手中,在学校打印店、路上遇到了很多很多眼熟的面孔,也听了一路的往年答辩事宜。

答辩是有分组的,导师和学生不能分到一组,这是从发下来的分组名单中能够一眼看懂的。至于其它的,分组的依据、标准就像当初论文写作导师分组一样,傻傻不清楚。看着答辩老师名单,心里开始发毛。也有幸运的,遇上温和的老师。

原想着既然论文都是自己一手捣鼓出来的,那答辩应该也一样,自己做好准备就行了吧。可是听着他们口中的答辩老师,硬是害怕起来。即使是那些在论文写作中不管学生的导师,在成为答辩组长时,也会变得厉害起来,甚至有可能把学生怼哭了。或许是谣言传得太多,也就变了色。但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说,那能得出最起码的结论吧,一旦某个人开始握有权力,并要求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那么严厉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丧失了专业性的说服力。

只是不太明白,怎么能这样呢?在学生问起论文的时候,你可以大手一拍说写到这样就行了。转眼到了答辩的时候,又开始嫌弃指责学生写得烂。亲爱的老师,你知不知道,这是您的同事说写得可以了的文章。还是说您是在针对学生背后的导师,只是碍于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面子,今天正好借着这个学生把平时的不满发泄了出来呢?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黑暗,其实答辩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才指出错误的,才严格对待的!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只是因为学生准备不充分承受能力太弱,加上脸皮薄才会被怼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的。

只是仍旧想不通,导师水的学生真的是应该被如此对待吗?遇上了水的导师,这不是学生能选择的,遇上严厉的答辩老师,也不是学生想的。这种水也不是单个现象,细细想来。学生一版二版的论文稿交上去的时候,导师怎么能就说,“从篇幅上看可以了”“目录做得不错”?导师们,您们是否稍微浏览看过内容呢?第一遍的时候,可能只提了一两个小点,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可能已经增加了更多的想法,甚至把论文的内容都做了调整。可能是内容实在无法入眼,导师们也无法违心看下去,这也真是抱歉。不过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学生老师都心知肚明,我们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实在是烂,那为什么不能换种方式呢?

网络上也有很多说法,既然是如此水平,为什么不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吗?说什么怎么能取消呢,正是论文写作才知道了论文的格式,才知道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才知道自己还是挺厉害的。我不知道,就是感觉很累,明明都是假的、虚的东西,为什么大家还有装作一副认真的模样?假模假样地提出几句无关痛痒的格式修改,再认认真真地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这样真的可以吗?在写作的时候,我有很多问题,在论文提交前,我依旧有很多问题。可是表达出来后,导师就会一句“这样就可以了”,到底是哪里可以了呢?然后又转念一想,可能老师也不懂,那就自己去搜文献看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解决。可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太多了,本来以为自己想得就够多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没有提出来,还有那么多的东西没想到。就自己想的这一点,是要往深了去,还是太狭隘要扩宽一点呢?对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会觉得很无措也很头大。甚至在论文交出去前,看了看又想着重新写好了。最后的结果呢,可能是把论文交出去了,然后就被答辩老师问得目瞪口呆。这时候会想论文是个人的事吗?

如果论文不是个人的事,那就请导师也稍微看一看论文。如果是个人的事,那就请学校不要假模假样分配什么导师,就让学生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规定个提交日期就行了。能不能毕业就看学生个人的造化了。请不要严进宽出,尽量宽进严出,这样结果可能会好一点。

很烦头也大,但作为个人,能尽力的也只有自己,所以请停止抱怨纠结,多向自己问几个问题,多去想想自己怎么解决问题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答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