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阎锡山的生存智慧,北洋军阀中的模范督军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七十六):陷在烂泥滩中,拔不出,不算健者。陷在贪嗔痴中,突不出,不算豪杰。

在北洋史上,大大小小的军阀多如牛毛,“一蟹不如一蟹”的草头王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称“王”的角儿却并不多。深喑大智若愚的“保定王”曹锟,熟谂扮猪吃虎的“东北王”张作霖,亦或是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东南王”孙传芳,这些高光的枭雄巨擘之外,还有一位“山西王”阎锡山。这位带着晋商的精明,以及山民敦厚的山西督军,能够在那个鱼龙混杂、江河日下的时代,执缰山西三十余年而不倒, 同时将其打造成北洋时期的“模范省”,自然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智慧,阎锡山在这一点上,也被称为北洋军阀中的“模范督军”,在北洋群雄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常青树”。

但是这位模范督军的生存智慧,与北洋军阀尔虞我诈的大势有所不同。他讲究“立德、立功、立言”儒家道义,一生积极建设山西,努力造福乡里,同时又勤于思考与著书,在军阀中属于为数不多的有思想的角儿,这些在阎锡山“不记事,只记理”的日记中多有体现。日记中有述“哄小孩吃药,当用甜药引之。纠常人错误,当以婉言喻之”,说明这位模范督军应是一位体恤下属的好上司。阎锡山对于生产力发展重要性的预见,也是具有先见之明,日记中曾载“欲自强,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统统向造产路上走,做的向造产路上做,学的向造产路上学”。

不过,阎锡山的生存的智慧,更在于这位“模范督军”的自省。日记中有言“人心不测,险诈难防,时时防人。但防人不可低看人,是自己不与人漏空子”。对于见招拆招的宦海游戏,他归根结底于严守自己的。此外,阎锡山也曾反思“事每有不误于糊涂而误于精明者,祸每有不闯于胆大而闯于胆小者,罪每有不成于反抗而成于服从者,此皆知浅不知深,知近不知远,知利不知害之所致也”。这种谨小慎微、绝不自作聪明的处世态度,也就不会坠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深渊,与锋芒毕露亦或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同行”相比,也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最终,阎锡山的“山西王”历程,其实也是构建自己心目中乌托邦的历程。他的日记中记述“老不能自养,少不能自长,孤老之啼饥号寒,为人群之所最难堪,亦为所当急务者”。北洋时期的现实,确实是新贵分好处,文人过嘴瘾,至于普罗大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阎锡山计划在山西的市村均设孤老院,“市村中之孤老不能自生者,使入院公养之”,既是一种前卫,也是一种担当。在“乱世之人,志弱心浮,难于图功”的现实中,阎锡山认为“人之一生,应忙两事,一为仁慈地施为,一为经济地工作”,而“处事最忌作伪”的他,却又不得不“在鸡蛋上跳舞”,这既是这位模范督军的愧怍,也是北洋军阀均难以挣脱的宿命。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西王”阎锡山的生存智慧,北洋军阀中的模范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