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票补后的淘票票和猫眼们将会走向何方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2018年9月12日的一个重磅消息:据业内人士透露,持续长达四五年的电影票补即将取消。

并不是毫无征兆的一刀切,毕竟早两年,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士都已经在说,票补大战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且自损八百的战争。虽说是官方补贴,但电影票价的既定认知已被框定,后续的通路便会越走越窄。

但市场太繁荣了,伴随着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票务APP们,也正融着大笔的钱,想要先牢牢守住市场占有率。票补是毒药,并不是不知道,但“补”,确实是立竿见影,很难有平台能守住诱惑。

据报道,在去年全年559亿元的电影票总额中,有大约30亿元,是票补掺入的“水分”。

有“背景”的,一边喝着这一剂毒药,一边设法往上游走,切入制作、宣发,掌握这场游戏的主控权。讲“情怀”的,“失了荆州”,最终步步退,还因为积分失效等问题,把自己那么多年的用户得罪光了。

回想起来真觉得,文娱,岂是你肉体凡胎能玩的?

在经年累月的票补大战中,“元气大伤”的各大平台未尝不明白饮鸩止渴的道理。终于得到这个消息,像是等待许久的另一只靴子落了地。可能也是大舒一口气,剔骨疗伤、向死而生,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玩不下去的,早些时候就被出局了,倒也用不着这道消息来作催化剂。比如格瓦拉。

但熟悉了9.9,19.9票价的消费者们呢?当然平台的便利已经改变了观众的购票习惯,在线选座、移动支付等便利自然不会被放弃,因此在线渗透率的日益提升是不可逆转的。对于部分价格敏感型人群而言,还是有可能通过减少电影消费来达到平衡自己日常支出的目的。

不过,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一定会迎来一波萧条,相反,电影市场将变得更加多元,相信也会催生更多更有趣的玩法。

首先,艺术类电影的引进近几年已初具规模。

除了国际性的电影节,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些大师作品展、国际交流电影展之外,“众筹点映”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新颖的组织形式,吸引到了不少影迷。

不久前的《小偷家族》点映,由“大象点映”发起众筹,一些影迷圈KOL和新兴社交APP“即刻”作为共同发起人,包下了新华路上的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几乎没有空席。话题性和人气,看上去都挺足。

这类电影的票价,是实打实的,通常在60-80元不等,电影节有一些4K修复的片子甚至会达到100元。影迷在购票的同时,也相当于是用自己的行动为一个更好的电影环境来投票——即,我们会支持这类电影,希望它们有更好的票房。

这部分的受众群体日益拓宽,对整体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件好事。

其次,影院对于会员体系愈来愈重视。

从本质上来说,这和电影院二十多年前销售的暑假月卡类似。当时我的学校在徐汇影剧院附近,我买一张暑假卡,几十元钱可以看十部电影,某两部大片可能占两次的份额。

现如今,影院也纷纷开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对于自身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格外关注,自然也要锁定目标群体。

随着电影票价格的上涨,人们对于影院地理位置的“容忍程度”会降低的。在9.9元的年代,可能我会愿意多乘2站地铁去另一个街区的商场看电影;而现在既然大家都不便宜,那么我更有可能会去选择便利度。也就是说,我会更加不愿意牺牲一些时间成本和便利程度,来换取一个特别优惠的价格。首先,没有特别优惠的价格,你隔壁商场可能会便宜十几二十块,但那远不如9.9元来得震撼。

那么电影院将会更注重维护自有会员。对影院来说,维持“老客”的复购率,才是一门回报率高的生意。

第三,未来的艺术作品,呈现的形式界限会更模糊。

近两年有一种叫“高清放映”的电影形式,其实相当于是录播音乐剧、歌剧、舞剧作品,然后在电影屏幕上投给你看。比如卷福出演的《弗兰肯斯坦》。由于现场戏剧的票价往往高企,况且录播作品往往有戏剧明星,现场票一票难求,于是便也显得“高清放映”动辄100、200的票价“平易近人”。

离开了现场的浸没感,转投大银幕,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众观众的青睐。

在电影市场上,也有类似的现象。过去一些视频平台为了更好地丰富内容、吸纳会员,购买了大量电影的版权。一部电影的票房是一部分,后续版权的输出和分润则是另一部分。

这同样可以前置,设想一下,一部相对是“小制作”的作品,在排片上映后的较短时间内,在视频平台推出付费观看,收费9.9元。观众会流向哪里呢?从本质上看,同样都是对提供的内容收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一个思考:取消票补会影响相亲市场吗?毕竟看个电影,两个陌生人可以相对无言,是相亲和头几次约会比较好的方案了。如果是平时不看电影的男生女生,那,真算是多出一笔无谓的支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取消票补后的淘票票和猫眼们将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