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功用性和纯粹性相比,完美表达更重要,无须纠结“纯文学”

文学有其功用性,毋庸置疑,那么文学有没有其纯粹性呢?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韵文出现的比散文早。在西方,也是先有史诗,而后才有文学的其他形式。

中国的文学起源是《诗经》,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表现结果。《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上古时代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一直影响我们到现在。从某种情况下看,《诗经》有它的“纯粹性”,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只是在说爱情,展现一种美好的状态,读之让人愉悦并感受到美。

《诗经》包含风、雅、颂,朱熹说:“风大抵是民庶之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宇之诗。”也就是说,“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社会的“风”有其纯粹性,而后的“雅”和“颂”就有其功用性了。

中国文学的另一大发展方向是“文”(也称散文)。早期散文发展又大抵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史”,即《尚书》、《春秋》、《左传》;第二个阶段是“子”,即诸子百家,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尚书》是记言的史书,记载的是国家领导人发布的文告,《春秋》《左传》是记事的,是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诸子百家记得都是各位先贤的思想和经验,是为教化世人的。

第一阶段是记录,只为记,不为宣导教化,是有其纯粹性。到第二阶段,诸子百家文章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了。

可见,文学的发展是先有其纯粹性,而后又有其功用性。

诗和文到秦汉,功用性更强,各种“疏”“表”“论”,观点和目的都更为明确。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记录,还有自己的“评”和“论”,把文学的功用性发展到一个高峰。

《史记》是著书立说的典型代表,但其是在纯粹性的记录基础上完成了作者的功用目的。秦汉时期同时流行和发展的乐府诗,为抒发和歌颂人们朴素的情感,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文学的纯粹性。

到汉末建安年间,文学的发展蔚为大观,文学的纯粹性占据了上风,从曹操三父子看,更注重对文学本身美的追求。曹丕写《典论》,就是文学批评的开端,着力点便是文学本身。魏晋南北朝,因为连年战乱,人们困苦不堪,在大环境下,更多人需要精神的慰藉,文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更缥缈、奢华,或者更为清远、朴素,把注意力放在了语言美学的追求之上。比如当时流行的骈俪文,竹林七贤、陶和二谢的山水田园诗。

韩愈和柳宗元身处盛唐,深感乱世文学的自由化和泛纯粹性(浮华而空,形式主义)并不适当,也不利于社会发展,于是发起“古文运动”,宣扬“文以载道”,强调要表达思想,弘扬精神。这是对文学功用性的再定义,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文学的功用性。

而同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采用“以文应试”,强化了为文写作的意义,从制度上巩固了文学的功用性。

我把文学的纯粹性看作是“个人化”的表达,是记录和抒发,没有明确目标或明确诉求。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算是比较符合的,尔后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李白、苏轼都归为此类;而文学的纯粹性也可以理解为单纯地追求语言的美学,王维的诗画一体就是典型代表了;纯粹性还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真善美丑恶的直接描摹,这方面杜甫又是一座高峰。

在传统的“诗”、“文”之外,中国文学里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神话”、“志怪”、“传奇”、“轶事”小说等等。在传统的文学体系里,这些都是不入流的,属于民间文学,但传播和流行程度并不输于“正规”文学。这些形式,诠释了文学纯粹性的另一方面——娱乐性。人们在选择这类作品时并不会特别注重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只为“消遣”。甚至元朝文化代表的“曲”也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形式,也因为它的“娱乐性”。

这种“娱乐性”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形成新的文学形式——小说,而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更是把“娱乐性”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经史子集也没有离开我们,这些正统的文学形式换了一个新的名称——国学,依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算是为这些功用性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废除八股至今也没有太长时间。

可以看出,功用性文学和纯粹性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发展上,是并行的,而且互有影响,也相互促进。

专门以文学作为职业的人,可以称为作家。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有其功利性顺理成章。作家要以什么作为个人的追求和立足点?就见仁见智,也无需上纲上线。

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自由化、娱乐化的程度尤甚。我不认为这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相反,有足量的基础在后面会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流行知识变现,写作赚钱,虽然把功利性放到了最前面,看似“有辱斯文”但恰是这样的模式才促进了现在的读书热、写作热和文学热。

如果紧守着“纯文学”的窠臼不动,反而会限制文学的发展。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看,现在自由化、娱乐化的文学状态恰是文学纯粹性的体现。而纯文学所追求的语言美学和人性的诠释也会在这自由化和娱乐化的发展状态下得到发展。

文学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它本身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有功利性,主要原因是作者的功利性。文学发展至今无论是自由化、娱乐化、美学追求或者人性的诠释,都是思想和情感的集中表现,都有其功用性的。

所以,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悟世界后的自我表达,形式、方法、目的可以不受限制,表达透彻、完全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这样,也就不需要纠结于文学的纯粹性了,如果要追求,就追求自我的纯粹吧。
疯哥哥.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的功用性和纯粹性相比,完美表达更重要,无须纠结“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