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56)

卷四(三二)

诗文用字,有意同而字面整碎不同、死活不同者,不可不知。杨文公撰《宋主与契丹书》,有“邻壤交欢”四字。真宗用笔旁抹批云:“鼠壤?粪壤?”杨公改“邻壤”为“邻境”,真宗乃悦。此改碎为整也。 范文正公作《子陵祠堂记》,初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旋改“德”字为“风”字,此改死为活也。《荀子》曰:“文而不采。”《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今之诗流,知之者鲜矣!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性耿介,尚气节。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谥号为文。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杨文公谈苑》15卷。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好文学,擅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励学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翰苑遗事》一卷,南宋洪遵撰。遵字景严,南宋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记载宋翰林学士院旧事,尤其是轶闻遗事,多不见于正史,是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野史笔记。其中记载: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诏书云:“邻壤交欢。”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曰:朽壤,鼠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

邻壤,相邻的土地、国土。邻,《广韵》近也,亲也。《正韵》比也。《释名》邻,连也。相接连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又连界之国,亦称邻。壤《说文》柔土也。无块曰壤。又物自生则言土,人耕种则言壤。宋代张栻《送李新州》:“相望幸邻壤,犹得借余明。”

朽壤,汉语词汇,释义为腐土。出自《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 南朝梁沉约《连珠》之一:“朽壤诚微,遂霣崇山之峭。”

鼠壤,释义:1、鼠穴之土。鼠作穴所出的土。《庄子·天道》:“鼠壤有餘蔬。”成玄英疏:“见其鼠穴土中,有餘残蔬菜。”宋黄庭坚《食笋》诗:“小儿哇不美,鼠壤有餘嘬。”清王晫《今世说·品藻》:“毛大可目史訥斋……训诸经百氏,鉤深致远,可使担囊负笈、执经问字者不绝门舍,虽倾筐倒篋,随叩随应,犹然鼠壤有餘物,似马季长。”2、比喻事物松散、空疏。清龚自珍《家塾策问二》:“近儒学术精严,十倍明儒,动讥明人为《兔园》、为鼠壤矣。”

粪壤,释义:1、秽土。《楚辞·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曹丕《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2、指已死之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九娘才貌无双,舅倘不以粪壤致猜,儿当请诸其母。”3、指拌有肥料的灰土。汉王充《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王安石《古松》诗:“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4、指施肥。元王祯《农书》卷三:“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荀子》,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文而不采,指条理清晰、循规蹈矩而不错杂艳丽、恣意铺陈。出自《荀子·赋篇》:“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着。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旋律,就叫做音乐。”

本人翻译:

诗文用字,存在着文字不同而意思相同,但又因为文字字面不同而导致诗文意思完整与散碎、死板与活泼的效果不同的现象,这一点不可不知。杨亿起草《宋主与契丹书》,有“邻壤交欢”四字。宋真宗用笔在旁边抹划并批点:“鼠壤?粪壤?”杨亿修改“邻壤”为“邻境”,宋真宗这才满意。这是改散碎为完整也。范仲淹写作《子陵祠堂记》,开始时写为:“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接着修改“德”字为“风”字,这是改死板为活泼了。《荀子》里说:“文而不采。”《乐记》里说:“声成文谓之音。”当今这些作诗的人,知道这个道理的太少了!

真老实人言:

宋真宗的旁批,或许是他在读到“邻壤”二字时想到了还有“朽壤”、“鼠壤”、“粪壤”这三个词语,随手一写。有点文化的领导在审批公文时颇喜此举,以示才华。以契丹人的文化水平,按说是不会联想到那里去的。不过,修改一下,避免歧义联想,引起外交争端,也可算极好的。起草公文,怕就怕不懂装懂的领导乱改一气,弄得起草者无所适从。在眼下的生存环境下,秘书们也没有胆子像杨忆那样辞职不干了,只得顺着他改动的地方再多写一段,绕个弯再拉回到原来的主题上。很累。其中甘苦,非亲历者不能体会。这是题外话,回到主题。

袁枚说:“诗文用字,有意同而字面整碎不同、死活不同者,不可不知。”何谓“意同而字面整碎不同、死活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意思相同的不同文字运用在诗文中,因为使用文字不同而给诗文带来整体效果、风格韵味上的差异。精准的用字,可以使诗文气脉贯通,断绝歧义,摒弃呆滞,活泼灵动。其实,意同字异,除了导致整碎、死活不同之外,最多的还可能带来雅俗不同,比如使用“食”还是“吃”?“饮”还是“喝”?“行”还是“走”?诗文雅俗程度大相径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读《随园诗话》(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