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聪明的李斯,怎么就被赵高套路了?

李斯,大名鼎鼎的秦朝丞相,曾一度红极朝野,位居三公,对秦帝制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谏逐客》,阐述帝王要囊括宇内的人才收揽策略。

建议秦始皇抓住六国颓势,一统天下的时机。

在秦推行范雎的策略,对六国暗中收买,离间。抵抗者灭。

贯彻执行巩固中央集权,废分封,行郡县。政治制度统一。

建议始皇焚六国之言,促进思想的统一。

拆毁六国郡县城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行法制,严明法度。

修建离宫别馆,地方巡视,外攘四夷。

正如朝堂上的权势恢弘,个人权势, 荣华富贵一路飙红。晋升之路一路凯歌。

最初入秦,作吕不韦舍人,得游说之机。

建议始皇及时统一,并献分裂六国计谋,得长史,为客卿。

谏逐客后,官复原职,并升任廷尉。后任丞相。

就是这么一个既有阳谋又有阴谋的当红宰相,始皇帝驾崩后不久,如倾倒的大厦,瞬间土崩瓦解,和他的儿子带着对上蔡的怀念,被腰斩于市,三族被灭。

元凶是二世的宦官宠臣, 一个变态扭曲的小人赵高。为什么?是赵高比他高明吗?

不是!看史书上的李斯,是个非常务实的政治家,在建功立业是普世价值的时代,他一心求富,把改变贫穷作为己任,在那时应该是响当当的超凡脱俗。也是因为这一执念被赵高看穿并利用。接下来的沙丘政变就并不在意外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满盘皆输。

不同于标榜与世无争的清骨虚气的文人,年少李斯拜别荀卿时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以贫为耻,以富为荣。

追逐功名富贵,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志向!

李斯的孩子们,“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所谓世家子弟通过婚姻嫁娶,稳固势力范围。李斯做起来得心应手,且连理的都是皇亲国戚。可见用心良苦。

李斯儿子归家咸阳,百官前来祝酒,门庭若市。李斯长叹,“吾闻荀卿曰,物禁太盛,夫知所税驾也!”一介布衣,一朝飞身朝堂,既有满足,又有忧思。缺乏安全感的患得患失!

如果没有沙丘串谋,李斯足可以是拼搏奋斗翻身改变阶层的励志典范!可是历史是什么?是时间,是流水,一去不复返!

始皇驾崩,赵高扣押始皇诏书,发起联合李斯,拟假诏立胡亥为帝王,刺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此第一个大一统,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了百姓,士卒,劳工,旧诸侯的群而攻之,继而迅速坍塌。

助纣为虐的李斯,被说服并不奇怪,他知道赵高说的是事实:

公子扶苏和李斯政见不一。这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扶苏劝谏始皇勿用重刑惹怒皇帝,被发配边疆。“公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可见扶苏绝不会沿袭法家老路。他不可能重用李斯。

公子扶苏继位后,蒙恬会成为丞相。赵高曾问,在功绩,谋略,得民心程度,和公子的熟悉和信任程度比较,你和蒙恬谁胜出。“此五者皆不如蒙恬。”李斯心知肚明。

扶苏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蒙恬必为宰相,被罢免的丞相逃不脱被杀。“未尝见秦免罢丞相有封及二世者,卒皆以诛亡。”

最后,“君听臣之计,长有封侯”,如果“释此不从,祸及子孙”。听我的话,永享荣华富贵,不听,不可能被封,还要殃及子孙。于是李斯听了赵高的计谋。

从这一刻起,李斯就已经严重偏航,在万劫不复的路上走上他注定的悲剧。

赵高,名副其实的小人,又是二世的律法老师,深得二世的信任和依赖。没过多久,凭借对二世的了解,巧言舌簧控制了皇帝,也控制了朝政。稍有不满,几番挑拨,李斯插翅难飞!

有人说李斯死于不懂二世。其实作为阴谋的参与者,懂了也不会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时间早晚而已!

有人说李斯死于小巫见大巫,阴谋家遇到了更阴的阴谋家。赵高绝对是撕掉了底线的下作不假,那也是李斯给他了开始下作的机会。

俗话说,鸟为食亡,人为财尽,李斯,一个普通人而已!放不下的永远是功名利禄,为其学习,为其弹尽竭虑,为其用心良苦,为其背信弃义!

或许只有在最后一瞬,和儿子的四目相对,才会猛然梦醒,原来在上蔡打猎才是最自由快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么聪明的李斯,怎么就被赵高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