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烧包

2021年5月拍摄

《汉语词典》给“烧包(拼音shāobāo,)”的解释有“方言:由于富有或得势而忘乎所以或旧时祭鬼神,焚烧封成包的纸钱”两个意思。本文只说第一个意思。

2021年5月拍摄

“烧包”一词是北方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都使用该词,常见于口语。该词原是宗教学名词,意思是除难,求财,也是旧时祭鬼神,焚烧封成包的纸钱的一种形式。鲁西南属于中原官话区,也使用该词,不过有的县市因口音问题,将“烧包”读成“shāomáo”,或者直接用“烧毛”二字表示“烧包”,多表示“讽刺由于富有或得势而忘乎的样子”。以前,笔者小时候居住的鲁西南农村,也就是土地承包改革之前,说因有点钱买点好吃的、好穿的人为“烧包(或烧毛)”,有时也说刚当上队长或会计的人“烧包”。现在想想,之所以说他们“烧包(或烧毛)”,应该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嫉妒的味道表现。到了承包改革后,家家都有钱了,说“烧包(或烧毛)”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如今,听到最多的是媳妇有时说我“烧包”,如“刚发工资你就买个烧鸡吃,就知道烧包,还不快点把剩下的钱交给我”,或者是“刚买的衣服马上就穿上,也不看看今天天多冷,就知道烧包”。

2021年5月拍摄

因此,现在笔者从周边环境来看,说他人“烧包”的言语确实非常少了,媳妇说两句“烧包”,就让她说去吧,不疼不痒的。还有当下网对“烧包”的定义也不再是从前的意思,如今的“烧包”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有烧包网站、有烧包之家、有烧包一族等等,这应该是社会进步、变化的一种表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