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12)——曾姓

曾姓发源地:山东苍山 山东嘉祥

曾姓总体概述:

  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有650万,占全国人口0.50%。

寻根溯源:

  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王圭、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王圭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治今江苏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曾姓在漫长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

  1、鲁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济宁曲阜);

  2、天水郡,西汉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晋移治上圭阝 (今甘肃天水市);

  3、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

  4、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

  5、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吉县。

  堂号:曾姓族人以“敦本”、“宗圣”、“守约”、“追远”、“三省”等作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参: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行见称。他严于律己,注重内省修养,一贯奉行忠恕之道。相传《大学》、《孝经》为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述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曾元裕,唐朝后期军事人物,官至平卢节度使。曾延世,曾参三十六世孙,曾隐之五子,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二甲进士,出任光州刺史。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今福建晋江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曾巩: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世称南丰先生,曾为王安石所推许。其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元丰类稿》、《隆平集》传世。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安止: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去世前完成《禾谱》5卷。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曾慥: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今福建晋江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鲸: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知人善任,文武双能,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和《冰鉴》。

曾国荃:曾国藩之弟,曾多次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下大功,历任陕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总督。曾纪泽:清末外交官,曾国藩长子,其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曾出任驻英、法、俄公使,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著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熙:湖南衡阳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曾荫权: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你可能感兴趣的:(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12)——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