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研究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形式下,大多数教师很难成为“研究型教师”,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究其原因当然很多,有客观上的,也有主管方面的。客观上——诸多的表册数据上报、迎检准备、学生健康状况检查……教师的时间,包括休息时间都被领导部门无缝線的安排好,甚至每天熬至深夜都不能把上级安排的事情做完。大家已吐槽的够多了,在此已不必多讲!

        现实中,主观上也并非一点原因没有,如何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中尽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或者说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其实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主要还是解决研究的动力问题)?当然,有的老师一路走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追求,凭着先天具备的“适合当教师的天赋”(李镇西老师曾专门写过这样的文章——当老师很多时候可能真的需要某些“天赋”),在教育生涯中“快速成长”“一马当先”“过关斩将”,成为教育界的大咖,也不乏有这样的老师,但的确凤毛麟角。对于很多年轻教师来说动,最大的动力很多时候可能来自于具有一颗在教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想法,或者“评先选优”“履职晋级”的诱惑,这些很正常,甚至为了履职晋级、评先选优而努力研究、拼命工作很有必要;但一旦职称“封顶”,人到中年,我们大多数教师就每年都“重复着一年的工作”,“职业倦怠”“职业高原期”接踵而来,失去了研究的动力、丧失了钻研的劲头,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逐渐清晰起来,这是现实的真实。

      到底什么才能成为我们老中青所有教师持续学习、阅读,不断研究、钻研自身专业的最大动力,即什么才是推动教师一生都持续学习研究的根本动力呢?我以为:这种持续一生的动力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要在阅读、研究中尝到“甜头”。这种“甜头”就是持续思考研究后,突然出现的灵感而把某个问题弄明白、搞清楚时,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美妙、那种“豁然开朗”的幸福享受;也或者是阅读时与作者产生的共鸣,给自己带来“原来是这样”的愉悦……这样的愉悦、美妙、幸福又给我们带来持续去阅读、思考、探究的欲望,从而出现良性循环。这是推动一个教师持续学习、不断研究的首要动力,也是最大动力。之所以说这是“首要”动力,就在于,只有先产生这样的动力,才会有后面第二第三种动力;一个教师没有找到这种“愉悦”“美妙”“幸福”,他就不会有来自第二三方面的动力!

        其次,在持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深入,教师就会自然产生给后人(特别是自己的子女)留下点“东西”的欲望,这种“东西”更多的表现为一些思想和理念。父母持续的、良好的阅读学习思考的习惯本身就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加之在与子女生活、交流的过程中,子女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父母还是属于“有思想”“有想法”的人,这对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改善、对于叛逆期孩子的开导、引领,作用不言而喻。比如,一个小学教师不止在子女就读小学时能辅导好、教育好子女,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子女还发现父母跟自己的交流依然“与时俱进”,两代人之间还是很“谈的拢”,这对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岂不是好事!很多思想理念上的东西,不会因年龄的差距而认识不同,或者因为年龄原因而不感兴趣。这也即为什么两代人之间,或者年龄差距很大的人之间就某一思想理念会很“谈得拢”的原因所在。一个小学老师,当自己的子女读初高中,甚至大学时,并不是说要能辅导他们具体的课程,但能就学习、生活、人生方面的思想理念与他们进行适时深入的沟通交流是很必要的。当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有能力与他们保持持续的沟通交流时,就会增强我们持续学习,深入思考的欲望。

        其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有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攒下一些“资本”的想法。这个“资本”其实就是晚年与社会交往、对接,与别人交流的“谈资”。试想,一个没有多少思想、思考、理念的退休教师,退休后无非就是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家用,用自己的收入帮助子女把物质生活再提高一些,身体状况好的话,为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包括领养孙子孙女),以减轻子女体力上的负担;除此之外,没有了自己的交集,没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我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应该,而是说这样的晚年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有阅读、思考的习惯,特别是还有记录自己思考,写写文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就会有广泛的交流和交集(包括结识远方“三观”相同的朋友),这样的交集肯定不会因为我们的退休而终止,退休只是意味着结束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不用再进课堂、不用再去学校干那些退休前“必须干”的工作,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闲下来”!

        我一直以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抑或是人生,“为什么要那样”一定比“要那样”重要,即生活“为什么那样过”总比生活“要那样过”重要,工作“为什么那样干”总比“工作要那样干”重要,人生“为什么要那样”总比“人生“要怎样”重要,因为只有弄清“为什么那样”,我们才会“那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研究的动力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