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纯直温良,藏在骨子里

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

“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

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

\

《觉醒年代》大热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做《中国人的精神》

演讲时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百年前,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

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在辜鸿铭看来

中国人过着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情感生活

这种情感既不是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

也不是神经系统情欲意义上的情感

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

深处的、心灵上的、爱的意义上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概括为共情

正是这种时刻与人共情的力量

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的难以言表的温良

人类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即:

先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接下来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网络的发达

所谓的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在当下无外乎是一种利益上的抉择

然而,终究在某个时刻

我们必须非主动的面对第三个问题

解决自己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甚至是矛盾

\

于是,在清晨路边的早点摊

在午夜街角的便利店

在热闹非凡的霓虹下,在失意醒来的黄昏里

在初为人母的柔声里,在甫在不惑的唉叹里

在耄耋老叟的残喘里,在垂髫孩童的无邪里

日常不留心之处的一个不经意

感慨顿生,痛哭流涕

赤子之心的纯直温良倾泻而出

中国人总是期待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的生活

因为在这种不太强调心计的生活里

人的本能的情感将得以释放

\

社交媒介的多样化和交流活动的高频化

证明了当代人对交流的强烈渴求

但这种多样化和高频化又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

阻拦了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状态

用现代语言来重新阐述

就是:我在你的身边,却是你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

灵魂渴求直抵心灵的交流

就像品酒时轻啜嘴唇

片语未出,酒起唇香

已有了神思遐想和情趣之意

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

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情思爽朗满天地,忽如飞雨洒轻尘

《中国文学史》在讲到陶渊明这个章节时

有这样一段话:

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

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

就是今时今日的我们

心中也都有一块纯净的、高尚的

忍不住心驰神往的“圣地”

温良,它早已是根植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教养

体现着我们深沉、纯朴和博大的中华文明

我欲仁,斯仁至矣。

《礼记·儒行》一篇中说“ 温良者,仁之本也。”

——

君子之美,温良纯直

GENTLEMAN

这一杯,让灵魂上扬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的纯直温良,藏在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