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之父一一余子俊

余子俊,眉山青神县人,明代著名官吏,为官清正,一心为民,懂得用创新思维来拯救处于灾荒的老百姓。有着极高政治声誉的他,巡抚榆林时,与徐廷璋、马文升并称关中“三巡抚”。他善于修建工程,更苦苦坚持修建了延绥长城,抵御侵略。《明史》对此评价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

余子俊一生为官清正,勤于政事,体察民情,深受朝廷和民间器重。他任西安知府时,正遇旱灾和饥荒,于是开官仓发放10万石粮谷赈灾度荒,拯救饥民。在明朝,10万石粮谷粮食并不是一笔小数目,难能可贵的是,余子俊想出了既能拯救灾民又不让朝廷受损失的好办法。

“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明史》中记载,余子俊用“区画以偿”的方法开仓放粮,对向政府借粮的人实行区别对待,老百姓向政府借粮时打个欠条作为凭据,先填饱肚子,然后以“按揭”的方式慢慢还,如果农民粮食丰收了,就多还一点,慢慢地就填补完了。

余子俊创新式的赈灾得到了明代著名言官林聪的重视。成化二年,江淮一带饥荒,朝廷命林聪前往赈灾。“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林聪向朝廷奏请的方法正是余子俊之前采用的。

由于政绩卓越,成化初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对此,张廷玉如此记载,由于林聪推荐,余子俊一路擢升,但无论官居何位,他最牵挂的还是老百姓。

明成化十二年,余子俊调任西安知府。“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渭河)。公私益便,号‘余公渠’。”余子俊因了解到当地老百姓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为避免渠水横溢,他在城北开渠分水流入渭水河,新渠深得老百姓赞许,被称为“余公渠”。

不仅如此,余子俊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有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余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将其击败逃走。

从这些功绩不难看出,余子俊心系百姓,具有创新思维,特别善于创造,修建了不少工程,从小水沟,最终修到了长城。


余子俊心系百姓,心忧国家,在他成长的年代,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鞑靼和瓦剌对河套地区的进犯越来越频繁,他渐渐地在心中谋划了巨大的计划——兴修长城。

俗话说:“说到就要做到。”余子俊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早在他调任浙江前,就曾以布政使的身份跑到陕北查看边防,只不过他当时看到的只是隋长城残垣,根本不能抵挡善于打闪击战的鞑靼骑兵。

后来,余子俊被任命右副都御史官职,巡抚延绥。延绥属于黄土高原地区,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在此之前,巡抚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

“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对此,余子俊给予支持并上奏说,边疆地带只有延庆地势平坦,利于骑马奔驰。寇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敌寇自顾住在河套之内,我方反而屯守在河套之外。所以应该尽快沿边筑墙建堡。余子俊认为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设计来说较为方便。

遗憾的是,余子俊的建议却遭到了朝臣的反对,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不久寇进入孤山堡,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一起击败寇贼。与此同时,敌寇占据河套,朝廷每年发大军征讨,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面对挫折,余子俊没有放弃,他向皇帝据理力争,将朝廷每年因抵抗敌寇所需的军饷和修长城所需的花销做对比,发现修长城的花销远远不及军队花销,于是皇帝下令迅速修长城。

“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升为右都御史。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得以一心开办工役,修起了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1770里的长城。

长城设置严密,墙下挖掘壕沟,连成防御线,每隔二三里,设置敌台崖寨以备巡视警戒。又在崖寨空缺地建造短墙,横一道斜二道,好像簸箕形状,用来瞭望敌情,躲避射击……如此好大的工程,余子俊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不三月而成。据说,在工程兴建期间,余子俊一直在工地上待着,差点被冻死。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说,自余子俊修建长城的20年里,河套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骑兵的身影,也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物质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长城之父一一余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