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的那些事儿

赖冬美工作室推出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活动。自己尝试做声音志愿者。

一向习惯喜马拉雅fm录音的我,面临问题:要么导出喜马拉雅的音频,要么用手机自带录音软件,用两部手机录音。

念头:挺好,学习下如何导出喜马拉雅fm的音频。

花掉半天时间学习:百度方法:一先在app的设置里找到本地缓存的地址。二:打开手机文件管理的文件夹,按照地址一步步找到音频。三:将音频分享出来。

问题:分享出来的音频打不开。

继续学习:方案一网上找音频转换器,下载并使用。二:尝试找两种以上的方法。

发现喜马拉雅app的音频是隐藏的mp3格式,只要在文件属性那补上后缀:“.mp3”即可。

问题:转换的mp3格式文件跟app内音质相差甚远,模糊不清。

推翻导出喜马拉雅fm录音,最后用两部手机录音。其中捣鼓的时间和花的精力,以前自己可能泄气放弃不干,今日从头至尾都抱着“凡事问收获,凡事有收获”的心理去做了。即使重复两次加一次预演一共三次,16分钟一次。我收获最大的是:我是有耐心的,只要愿意,想学什么都是可以的。

ps:

第二天还特意请教了班里的电脑高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录音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