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尺度》,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用跨领域的认知科学去学习?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数数时,最好的学习教具不是火柴棍,而是10个小手指。每当老师教我们“1”时,小朋友会伸出一个小指头,数到“5”时,会很认真地把整个手掌伸出来。而且,经过自己手指头的灵活比划过,这些抽象的数字,就这样在我们小小的脑子里建立起数的概念。

认知科学中称这种方式为“具身认知”,它揭示出不仅头脑在操纵我们的身体,身体其实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那什么是认知科学呢?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以及转录的跨领域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学习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

这门研究人类认知的科学,是与计算机同步而生的。借助具身认知的理论,可以让我们从时空尺度,思维尺度,人生尺度等不同的认知尺度,来打破时空藩篱,拓宽与外界的接口,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也是《认知尺度》,这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许多人都明白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网盘上下载了许多免费的课程,却很少打开看过。囤课、囤书,什么都想学,人人都想变成斜杠青年,但“二八定律”依然生效。“知识焦虑”反倒让人裹足不前。

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的热播,让我们知道了魏坤琳,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的他,在《认知尺度》中,他在关于如何解决当下信息过载和学习武器落后的瓶颈,给出了很好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利用认知科学来指导学习方式,我觉得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它遵循的是大脑特点,来进行学习的顺势而为。

针对大脑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主动给大脑创造好奇与模式,充分调动它的积极性。

如何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是关键。无论是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还是成人在面对自己未知的事物,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去翻书或是网络搜索寻找答案,多方汇总对比,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判断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认知尺度>中,魏坤琳认为,除了开放式问题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以问题开始。

1,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问一个为什么。

2,科学思维,永远都在问自己:还有别的解释吗?

3,创新思维,同样的难题,传统解决之道是什么?别的脑洞大开的方法有哪些?

4,批判性思维,问题模式是:真的是这样吗?

总之,用不同的问题激发好奇心,克服大脑的惰性,激发学习的欲望,保持求知的动力,是解决大多数人学习方式陈旧的主要方法。

成人学习应对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内隐式学习方法。寻找到你学习的领域高手,去到他身边,安静地做一个门徒,通过观察、模仿他,在情境中学习;和优秀的同侪连接形成小社群,习得内隐知识。

这让我想起去年9月份我参加了一个读书训练营活动,一个月的时间,我除了听课、读书,还遇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优秀同侪,读了他们文采斐然的书评后,让我们萌生写书评的念头。

我最初在练笔,从刚开始的无话可说的几百次,到后来的毫不费劲的几千字,不知不觉提高了写作信心和能力。而且,用写作来倒逼阅读,无形中也提高了阅读速度和质量,一举两得,也是我喜欢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把精力、时间聚集在某件正确的事上,制定一个5~10年的长期计划,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定期复盘、反思,找到不足之处作出微调,继续向着目标迈进即可。

愿你也能用科学的方法,以终生学习,终身成长为路径,在曲径通幽处又见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尺度》,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用跨领域的认知科学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