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随心的幸福

今天的写作主题是:我的生活信仰。

我是分不清楚工作信仰与生活信仰的区别的。在我看来,工作本身也是为了生活,信仰无需那么多,有一个足矣。但看到这个主题,我还是认真的进行了思考,回忆了自己的生活足迹。

吃好是不变的主题

小时候,没什么吃的。但父母很少让我们饿着肚皮,我总能偷吃到酱油拌干饭、吃到猪油稀饭。母亲经常会自制米凉粉,还分享给就近的亲戚与邻居。麦子碾磨的灰面是我的玩具,制作过饺子、抄手、面皮、甜饼,现在疫情宅家我们都还愿意动动手。

结婚后,老公一家对吃更是偏爱,肉是永恒的,不可缺的。我家冰箱里的肉永远都是满的,他们聊的话题最多的也与吃食有关。儿子上大学,最怀念的就是家里的各种大菜。

其实,我家的菜品不多,因为老人婆做菜不喜欢创新,但她持久的好味道让人无法忘怀。在他们看来,吃饱就是最大的吃好。

我最喜欢老人公的一句话:好吃,都好吃。

我完全赞同。

吃,不需要讲究过多的礼仪,有就行,不过分就行。想吃辣,能够自己做;想吃精致,能够找得到地方。我不会为吃一样东西,要去那里等一个小时,那样我会放弃,我想,总有一天,我无需那样等待,也能吃到的。何必纠结。

感受精致,享受舒适

我喜欢闺蜜类的聚会,小女人在一起时,才更能享受精致。一杯漂亮的清茶,一杯甘醇的红酒,一间有情调的素食店,一个精致的烤鸡蛋,一小块牛排,来点音乐,加个帘子……小女人的聚会会有精致的打扮时光,但常常被嬉笑打破平静。我们曾经点过店中的精致食品,把西餐当成中餐分享;我们曾经把雅间变成包场,一顿饭吃四五个小时,直到晚餐。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精致的生活远没有舒适安逸。

居家也是如此。来一点茶艺泡茶,来一杯果茶配着阳光,偶尔与家人来一杯红酒坐在沙发上,品尝一点水果。我有一个小垫子,在宜家买的,会在春秋日的阳光下拿出来,坐在地上,背靠枕头,用玻璃水杯泡果茶,就着一本书慢慢地品,慢慢地睡着……

生活,不需要随时浪漫,拥有浪漫的心情就好。

【拥有一样爱好】

今年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她要退休了,她很失落。因为意味着她的年龄大了。她比我大十岁,但我们没有年龄上的距离。她很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失落的不是生活不会安排,而是年龄上一再提醒着老去。

我经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只有看到年轻人做的事情时,才意识到这是年轻人的特权。与朋友一起聊着这样的话题,我们共同的感觉是,从现在开始,拥有一样爱好,能够共同娱乐。

于是,我们捡起了多年没碰的书法、乐器,练一点小曲,自娱自乐。我喜欢书法肆意张扬的美感,我喜欢空灵鼓像佛音一般的声音,更关键的是,两者都是便宜型,都可以无需干扰他人,就可自得其乐,陶冶自己。

【心安不扰】

我对于家长里短的事一样不热衷。我特别奇怪父母的逻辑当中,会有“我才不这样做呢,你二姨会说我的”“他们都没有去,你也不准去”。我以为事情不就是可做、愿做、能做吗?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别人不这样,所以就不这样的逻辑呢?

父亲在这次主持堂哥丧礼的过程中,就因一亲戚说以前的旧账气得不行。我可以理解父亲,一辈子为了家庭付出太多,却总有人因一点小利就在其中闹腾。可是,我们怎么管得了他人呢?能做的,只有管理好自己。

心安不扰。

以前最爱因老公没做到什么而埋怨,多几年后,才知道,做不到的才是他。要改变的,永远只有自己。我买了乐器,发给他听,他也心动,想买一个。但我知道,只是心动或者应景的一句话而已。

现在,对他不再做要求了,反而关系更和谐了,他自己还上赶着要做事呢。生活呀,或许就是此长彼消,只不过,看你想长什么,想消什么。我,就是少给他人一些要求,多自己做一些。自己做,就是自己愿意做,少一些念叨,多一些快乐。

对亲戚更是如此,我从不参与任何的抱怨,听就好。他们听不到我的怨言,也自己就少了在我面前的抱怨。但遇事,我家从不推托。老公是典型的好亲戚,他的受欢迎程度超过了我这个本家。

心安不扰,我清静了很多。

生活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享受随心的幸福,就是我的追求。简单些,不必为追求高品质而一定折腾,不必为追求他人喜欢的而一定折腾,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幸福密钥。我的密钥,就是随心。想吃,就尝;想看,就走走;想美,就买买;想被宠,就撒撒娇;不想动,就耍赖。少一些他人眼光,多一些自由自在。

当然,前提是不干扰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享受随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