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以万达为例谈业主方的BIM实施

       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和行业发展下,业主方是怎么看待和应用BIM?对于业主方BIM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呢?

       多数业主方都很重视BIM,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运用BIM。以万科为例,万科提倡BIM将建设过程完全标准化,建设管控不会因为人的专业知识差别而产生差距,虽然他们同德国的RIB公司进行合作,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出来,也不知道如何使用BIM进行采购、设计、建设、合同等方面的管控。万科这种代表了大部分有兴趣使用BIM的业主方的BIM使用现状,即不成熟。当然国内也有成熟的案例,如中国尊项目、国家会展中心项目。

2015年十大BIM应用案例:国家会展中心BIM应用

       提到万科就不能不提业主方里对BIM投资最大的万达,2013年万达BIM就成立了BIM小组,高薪招聘BIM业内大牛,BIM总监职位年薪高达65W,上边还有一个BIM总经理,到现在2019年,已经到达了百万年薪,看到如此高的薪资,相信很多小伙伴会有这样的思考:高薪请这些BIMer,值得吗?

       而想要知道万达花的钱值不值就要先了解万达BIM应用的顶层设计,弄明白顶层设计也就知道万达要用BIM做什么,投入的力度有多大。

       在2015年的时候万达计划在未来10年内开业1000个万达广场。当初虽然万达有一套设计施工运营流程,但完成这1000个万达广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万达想要用BIM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那么提高企业生产力需要一个团队能够使用BIM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万达的BIM应用 给企业带来了多少效益,大头是没找到有力的资料,但万达对BIM应用的前期投入,以及为了使BIM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件事确是有据可循。

        2016年,万达官网上发布了万达BIM模式三大核心亮点:WD模型等“BIM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创造性研发“BIM总发包管理平台”、革命性推行“BIM总发包管理模式”。官网写的比较广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万达BIM模式三大核心亮点。

一、WD模型等“BIM技术”的创新性应用

       WD模型是“BIM总发包管理模式”的基础。利用BIM技术,进行创新性研发,在3D模型基础上输入数字信息,与成本、计划和质量管理需求的信息挂接,满足各部门管理需求。 WD模型包含30万个构件,10亿条数据信息,模型深度高于国际标准,达到LOD300至LOD400深度。涵盖12个分项专业的全专业信息模型,涵盖专业多、覆盖范围广。基于WD模型可实现设计减少错漏碰缺;成本精确对应算量;计划可视化管理;质量要点前置植入。BIM插件利用信息化技术,代替人工,进行模型合规性检查及成本快速算量,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性。万达为了能把BIM应用到项目全生命周,可谓是投入很大。充足的构件库、各种相关的标准以及使标准关联模型信息的插件一应俱全。我们先看看万达的标准有多少:

万达BIM标准

        上图还是不完全统计,这么多的标准,在没有国标之前,一般企业还真编不出来。并且万达开发的插件可以把这些标准与模型信息相关联,去规范模型。否则这么多标准,光靠人工会很费时间。从这些对于模型的标准,就可以看出万达对BIM的重视和投入的力度。

二、创造性研发“BIM总发包管理平台”

       BIM总发包管理平台是“BIM总发包管理模式”的核心,是BIM技术在项目管理层面的创新应用,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可视化:应用BIM技术,通过平台可实现设计成果的三维可视、施工方案模拟、实施过程远程监控,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2、可推演:基于BIM技术,通过平台可实现项目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全生命期的过程模拟推演,将管理工作前置,优化管理方案、降低管理风险、提升管理效率。

3、可量化:基于BIM技术,通过平台可实现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管理过程量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决策依据。BIM总发包管理平台实现了多方同步协调管理,将现有项目管控体系进行信息化集成,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是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前两点自然不用多说,主要是第三点。

可量化要从1000个万达广场说起。想要量化万达广场,只有制定种种标准,因为只有标准化,才能可复制。 为了能更好的标准化,万达还自行开发各种辅助插件,使得标准和模型关联,这也是万达对BIM投入力度的一种体现。

三、革命性推行“BIM总发包管理模式”

        BIM总发包管理模式是以WD模型为技术基础、通过BIM总发包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的项目总发包管理模式,具有管理前置、协调同步、模式统一的三大特性。管理前置:产品的标准化实现了四方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前置开展;协调同步: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了四方可同一时间处理同一问题;

模式统一: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四方管理标准统一、执行计划统一、操作平台统一、验收成果统一。

管理前置:因为在施工前,先建出数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建立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大大降低了工程中问题的发生。

同步协调:所有资料都会上传到云端,项目参与各方获得的信息源唯一,且上传后,各方均可进行查阅。发现问题,及时上传,问题需要多方共同解决时,可以在云端随时查看问题完成进度,方便协调。

模式统一:万达不仅对模型有完整、全面的标准,针对管理流程、平台应用及成果验收都有相对应的标准去规范各方行为。

       万达拥有成体系且内容全面的BIM应用标准,有充足的构件库,还有针对参建各方管理的标准。当然,对于标准的落实,还要人去做,但相信万达高新聘请的BIM人才肯定是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有了标准、前期准备(构件库、插件等)、人才,不难想象万达广场的可量化完全有能力去实现。

       虽然这两年万达这艘航母负债缠身,但不妨碍万达对BIM投入大,重视程度高,能实现落地这个事实。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中国尊项目,根据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官网11月25日消息,2019年11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Z15地块项目中信大厦(又名中国尊)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信大厦是2018年全球范围内建设完成的最高楼,是目前全球第八高楼和中国第四高楼。

        那么这根赚足行业内外收视率的棍是怎么应用BIM的呢?百度一查尽是卖小广告的。其实这根棍2017年就被停工了几个月,为最大限度的控制项目风险,提早交付使用,项目采用了业主EPC项目管理模式,注意是“业主EPC项目管理模式”,即业主方团队作为EPC总包交钥匙核心管理团队。为何是业主方EPC项目管理?国内能做超高层EPC项目的设计院或承包商几乎没有。中信集团为确保其战略项目成功实施,聘请了国内最务实的工程管理大师团队:王伍仁:原中建股份总工程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EPC总承包方项目总经理;罗能钧:原中建八局海外事业部副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PEC总承包方项目助理总经理。中国尊项目的BIM应用能成为标杆和很多此类知名项目一样因项目本身重要性和知名度,掩盖了很多平庸。但中国尊项目绝对开启BIM务实与价值应用的典范。(好的突然就扯远了,以后有时间单独写一篇中国尊的)那么中国BIM的发展就是业主EPC模式吗?

       目前而言,建筑业的主要合作方式DBB,CMR,DB,EPC和IPD等,其区别主要是在项目中进行协同合作的周期逐渐提前,逐步从最传统的切段式合作过渡到总承包再到一体化合作。各方越早进行协作就能够越早提出更为精确的设计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BIM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BIM技术应用的未来趋势不会是DBB或者CMR,甚至EPC也不会是其终点,真正能够发挥BIM优势的模式,很可能是IPD模式。

(图例:PD:设计前期 SD:方案设计 DD:扩初设计 CD:施工图 PR:采购 CA:施工管理 OP:运营)

什么是IPD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竣工模型,即所见即所得,最后做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各方就按照这个模型来做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在这种模式下,施工过程中是不需要再返回设计院改图,材料供应商也不会随便更改材料进行方案变更。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时间精力多,但是一旦开工就基本不会再浪费人、财、物、时在方案变更上。最终结果是可以节约相当长的工期和不小的成本。这种模式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普及,欧洲进展要慢一点。但在国内,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BIM是一把手项目。即BIM想要做的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节省成本、节约工期、方便管控等等),必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一把手去推动。为什么?因为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中国尊项目应该算是国内BIM应用的极致,之所以能达到极致就是因为其业主(其实主要是罗能钧)拥有很好的BIM意识和BIM水平,所以他们在管线碰撞检测、能耗分析、施工模拟(他们的这个做的相当经典哦)、智能通风(以后设计院在这个方面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BIM)等领域都做的很好。

(2)利益和使用习惯的冲突。上面说了,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所以,你懂得。至于使用习惯,很多老一辈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都用不惯这个,不过这不是重点,因为根据我所了解的BIM工程项目来说,他们用着用着就比较喜欢用这个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BIM终将改变整个工作流程。

(3)BIM人才的不足。不是说会用软件、懂BIM概念就是BIM人才了。软件永远只是辅助工具,而最核心的永远都是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而这两者的结合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不过随着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换代,信息化也必然是一个大趋势。

(4)对BIM认识的不足。不足包括认为BIM是软件、BIM是虚拟可视化、BIM是模型,但这些都是比较狭隘的看法。在国外的科研界,BIM还包括建设机器人、3D打印建筑、物联网、点云等(想到碧桂园的搬砖狗),其概念是建设信息化,信息化到方方面面(当然应用程度也没到那种理论高度)。然后就是,BIM是一种方法,即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建设活动。

当然,最重要的是,BIM是一种思想,一种如何分析事物看待世界的思想。

参考资料:

1、万达商业地产设计中心2016-06-27, 万达BIM模式三大核心亮点

http://www.wanda.cn/2016/special_reports_0627/33227.html

2、Nardelli E S , Halin G . Desafios do Programa Minha Casa Minha Vida frente ao processo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migrando para o IPD –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J]. 2012.

你可能感兴趣的:(BIM:以万达为例谈业主方的BIM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