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读《看见》有感二

书里提到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作者对其父母的采访。书中记述了父母断断续续的描述,从小到大对药家鑫的教育。记述零碎,但不难看出药母从小对药家鑫的严厉,药父对药家鑫的单方面管教。药父从不听儿子说什么,有事了就收拾他,不管孩子的对错,怕孩子给他惹麻烦。也不告诉娃娃对错,遇事怎么处理。孩子遇到不公正待遇,做父亲的也不帮助他,给他安全感。久而久之,有人欺负,孩子不敢反抗,怕事情闹大了,父母会收拾他。表面很听父母话的孩子,其实内心很压抑,在突然发生意外的时候,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父母的反应,或者说这事要是父母知道了会怎么样!而不是普通人一下子想到的报警或者其他方式的求助。人们骂他没有人性,没有最起码的作为人的良知,没有做人的底线。书中没有对药家鑫作任何评论,但记录了另一个叫宋的曾有抑郁症的年轻人的猜测。宋说药家鑫没有他幸运,没能熬过那一段儿。宋在治疗期间坦言恨他的父亲!如今熬过那段儿的宋再说起父亲,只说“他也只是不会教育罢了”!

书中还提到一个德国人,在广西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做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他几乎没有能考核的教学成绩,经统计也没有他陪伴的孩子在读书、创业上有什么惊人之举。感觉他做的一切都化作无形,随风飘散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事实上用我们常规的标准,他好像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就是真的只是陪伴,陪着孩子嬉笑打闹,不呵斥,不制止,也不评价。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具体影响他们的观点,只是陪着讨论,听他们说。孩子们见到他就是挂在他身上,或者靠着他,尽可能多的与他身体接触。他们依恋他。

书中也提到一个叫苗苗的小姑娘,服毒自杀了。一周内,与她一样服毒自杀的还有四个同学,经抢救脱险了。问到苗苗是个怎么样的人,共同的答案是:“理解人”“听别人说话的人”!苗苗死后,她表弟依然认为“苗苗是唯一听他说话的人”!

孩子的世界或许单纯,通常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需要大人教会他们怎么做,所以大人说了孩子不听,大人就很恼火;孩子听了,大人就安心了。可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如果大人说的与他们获知的不同,他们会怀疑、迷茫、无措。但世界是复杂的,生活是矛盾密布的。孩子们需要有人听他们诉说,需要有人引导着去探索,去体会,告诉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触碰的底线,再分享他们体验后的心得,讨论怎么做会更好,帮助渡过无助的难关……

书中说教育是陪着一起经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