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走向融合,品类走向分化。 2019-01-17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是至今为止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实际上知识产权组织把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

汉语词典对技术的定义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但是也是需在在实际中多多磨练才能找到自己技术所在地。

从上面这两个定义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比较具象,而汉语词典的定义相对比较抽象。但是,我认为汉语词典的定义具有哲理性,说到了本质,讲得更通透。

从汉语词典对技术的定义来看,技术是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的进步而进步的,是在原有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技术是在不断融合的。因此,对于《聚焦》中提出的“技术不会融合,只会分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书中举的五个产品例子,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五个例子都被现实给推翻了。我们来看看书中举的产品例子,现在是什么情况了。

产品例子1:书中说按照融合论者的观点,电脑将与电话、有线电视和电视机结合,出现一种可能叫做“电话有线电脑电视机”的东西。 作者认为“电视电脑”?是个好主意,但注定失败。

产品例子2:当年,比尔盖茨有一个融合设想,他称之为“钱包电脑”。这种电脑结合了钥匙、签账卡、个人证件、现金、书写工具、护照和孩子的照片!还有全球定位功能,这样你就可以随时查询所在的位置和交通路线。作者也认为这个想法愚蠢,觉得商业的动力不是融合,而是分化。他还认为融合产品推出时往往只吸引很小的一块市场。

然而,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实现了电话电脑电视的融合,还把比尔盖茨的设想都实现了。智能手机这个融合产品的推出,吸引的不只是很小的一块市场,而是风靡全球,2018年智能手机的出货总量为14.56亿台。

产品例子3:作者认为如果有哪两个产品应该融合的话,那一定是洗衣机和甩干机。当然,你可以买一个兼具洗衣和甩干功能的机器,但几乎没有人这样做。然而,现在的洗衣机基本上都是合二为一了,先洗涤再甩干,全自动完成。

产品例子4:书中说汽车是20世纪前50年的代表之作。如果融合是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那么我们在汽车和电脑之间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换句话说,如果计算机真的会与其他产品融合,汽车行业说不定已经融合过了。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就是是计算机跟汽车的融合了。

产品例子5:书中提出,美国媒体曾经正在兴奋不已地谈论一种复印、传真的电脑打印一体机(有时扫描仪作为附加配置)。他说当时尽管声势浩大,但销售平平。然后,现在这种打印、复印、扫描三合一的一体机却销量火爆,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从京东、淘宝网上销售数据可见一斑,打印机销量最多就是这种三合一的一体机。


融合在技术上不会不到,只是会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认知会被时间一个一个推翻。我认为技术可以融合,但是人类的需求不会融合。比如,汽车的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交通工具,满足出现的需求。计算机可以应用到各种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上,为的是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的发展,才导致产品品类的分化。比如,电视机,最开始的只有一种。后面,分化为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接下来有分化为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现在又有了智能电视。其实,每一种分化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每一个分化的品类也对应的满足了人们的某一需求。

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的,跟进化论的道理一样,从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有简单到复杂。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类认知的融合,所以技术是走向融合的,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人类的需求是不同的,产品品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所以产品品类最终走向分化是必然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走向融合,品类走向分化。 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