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婆婆妈妈——高效经营分析会的六个一

大家好,我是增效快手,曹卫华!

企业里面一般有好几多会议,其中有一种会议,叫经营分析会。这种会议会在3个时间段:年度经营分析会,会确定年度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并落地成行动计划;季度和月度经营分析会,会看阶段性小目标达成的绩效偏差,从而修正目标、调整策略,确保企业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达成。


经营分析会,很重要,但是很多企业开这种会,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果、果而不行。因此,也会开成疲劳会、形式会、扯皮会,最终会成为无效会

很多企业不会开会,有时候为了开会而开会。开会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也是为了达成目标。开好经营分析会,要做到六个一。


一、澄清一个问题,杜绝在表象里打转。

大部分企业开会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在谈:疫情造成业绩不佳、客户要求太高、我们的价格太贵所以卖不出去、员工态度不行意愿度不行……谈到最后,每个人的心情无比的愉悦,因为绩效差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别人的错。这些都是语文式思维,表象只会迷糊眼睛。

那什么是问题呢?问题=目标-现状,问题=绩效偏差。比如:销售部要提升销售额从2019年的3个亿提升到2020年的4个亿。门店要增加进店客户数,从2019年的3000个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个。合格员工要从多少提高到多少,损失要下降多少……这是数学式的描述。当这样描述的时候,会聚焦,而不是发散。


二、确定一个场景,聚焦确定问题的边界。

今天卫华老师辅导一个服装集团公司的季度绩效分析会,其中有个品牌事业部,问题是提升进店客户数从多少到多少。这个事业部,下属有3个类型的门店:商场店、商超店、街边自营品牌店。这三个类型的门店,周边商圈不一样,进店客户的基数和获客的方式都会不一样。

如果要想聚焦问题,那还需要细化确定问题的边界:比如,提高街边自营品牌店的进店客户数从多少到多少。确定边界,就会更聚焦问题,也就会离问题的真相更近。


当然,现在门店运营模式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线上获客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那实际这个问题,还可以转换成:街边自营品牌店的接触客户数从多少到多少。无论线上接触还是电话接触,还是进店接触,都是接触客户的不同通道。这样的问题描述更加精准。

三、找到一个关键原因,离真相更近。

但是很多企业的“三拍”干部,会在聚焦问题后,直接“拍电脑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就像医生,如果看到病人发烧,没有查清楚为什么会发烧,而直接开药或动手术,那病人还敢给他看吗?

这里面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工具:根因分析法。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大家,找到问题背后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根因,才会靠近真相。


四、定一个关键策略,撬动问题的解决。

如果带着拍脑袋的策略,来验证策略,那策略就会跑偏。这个时候,可以用头脑风暴法+4W法,集思广益,找到更多策略。找到策略就去干,很多时候成效代价大。策略中,一定有投入产出比高的,也有投入产出比低的。策略优选矩阵,可以帮助找到最能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

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其实可以往回看,问自己:这个策略下去,能够匹配根因吗?这个策略一旦实施,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回答是否定,那就需要往上追溯,看根因是否找对,看是否能够影响到组织的绩效。


五、做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实现策略意图。

有策略,无计划,还是一场空。完整的计划,需要涵盖:谁负责?负责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多长周期完成?完成的成果是什么?如何衡量和测评这个结果?

当这样一个行动计划做出来,还要去回溯:按照计划做了,是否可以达成策略?策略实现了,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六、评估一个结果,有评估才有改进。

看到什么这六个一,就清楚了会议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定一个问题;确定一个问题的场景;找到一个关键的原因;形成一个关键的策略;制定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如何评估?


会议前要对这些内容做充分的内部研讨,深思熟虑。要想学会这六个一,那可以增加两个心态:1、靠近完美,但不求完美,只要开始起来就好,就会逐步习惯会议的流程和节奏,也会通过层层展开,学会有准备的开会。2、敢于质疑和挑战。当一个伙伴汇报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伙伴的经营分析会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敢于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内部的质疑,是为了外部更好的应对。

经营分析会,高效的六个一,帮助我们从混沌,走向清醒;帮助我们从拍脑袋,走向拿结果。高绩效会议,从六个一的成效会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再婆婆妈妈——高效经营分析会的六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