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2!1942!

    冯导十八年的情感积淀,历经135天的艰难拍摄,最终才将这部惊世影片公众于世。拍摄中的个别艰辛与困苦恐怕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才会知晓。


     该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灾、日军全面进攻河南,百万劳苦大众为躲避天灾、战争离开家乡外出逃难求生存为背景,以两大主线展开情节:一条是河南不同阶级在路上逃难的遭遇,以村里财主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写尽逃荒路途中的灾难对受苦人民群众肉体上的折磨与精神上的摧残。另一条是国民政府中醉生梦死的官员,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间的民众不管不问,战争节节败退,外交事务又搞得一塌糊涂。致使这场灾难对国家与民族的迫害日益加深。影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都极其细腻,绝望的眼神、迷惘的表情、在突如其来的炸弹来临时的慌乱不知所措。均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面积的蝗灾与旱灾将广大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陷入了胶着对峙的状态,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更进一步间接地加深了民众的苦难。仗打成这个样子,农民又是如此处境,国民政府此时想的不是如何拯救河南人民于水火,而是要劳苦无辜人民捐出更多的粮食来支援没有战斗意志的官兵作战。天灾也许还可以换一个容身之地躲避逃离,而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却无处可逃。逃荒路上的难民,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天上的流弹击中而亡,自己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手中的粮食均被收缴充作军粮,可到头来自己还是无法获得军队的保护,甚至所谓的“军人”在战败返回的途中还要继续抢夺灾民本就不多的救命粮,何其悲哉!何其悲哉!何其悲哉!


     而此时,愚昧的国民政府却以种种借口搪塞某些知情人士,以掩耳盗铃的姿态面对河南的饥荒,直到美国记者白修德将血淋淋的照片呈现在蒋介石面前时,政府才不得已出面,决定调拨军粮试图挽救这场灾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是政府答应给予下拨救灾粮,可真正能够交到人民群众手中的粮食又有多少?各级政府的贪官污吏,趁火打劫,将多少救命的粮食纳入自己的囊袋!而最终留给百姓的却都只有糟糠。一九四二年的这场灾难,一千多万人背井离乡踏上逃荒路途,三百多万人因战火与天灾而死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上千万的无辜老百姓受尽苦难和煎熬?是大自然太过无情?还是政府的不知所措?是蒋介石的无知?还是日本侵略者的残忍?


     老东家为了保全自己的小家,而置全村人的大家而不顾。蒋介石为了保全中国,而不惜将河南拱手让给日本。但最终结果却是:老东家的万贯家产付之一炬,蒋介石的万土江山不复存在。美国记者与外国宗教人士企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同时也希望能够警醒执政党派,然而他们确是有心无力没有办法,他们的方法在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前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与国民政府高层看似温柔绅士实则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蒋鼎文将军的哀叹或许更能揭示政府的迷茫和担忧与灾区人民的悲惨命运。无论是财主还是贫农,在这场灾难中丧失尊严,失去财产,甚至生命。


     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然而历史上有着那么多的经典史料去供我们参考,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后人的重视呢?只有百姓阖家安乐,国家方能安定富强,一个国家没有了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没有了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当外族入侵的那一刻,等待着他们的必定仍是永不可休止的灾难与伤痛。

你可能感兴趣的:(1942!1942!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