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抑郁的大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 | HXLii

图 | 插图作品:Stephan Schmitz / 新闻图:网络

4月8日清晨,武汉理工大学在校生任某某坠楼身亡,警方排除刑事案件,学校方面也表示排除了网传辅导员江某在工作中又不当言论导致事件发生的情况。

这也是继去年陶崇园坠楼事件后,武汉理工大学发生的又一起学生坠楼事件。(陶同学因不堪导师精神摧残而坠亡)

而在3月28日,另一所理工类名校,华南理工大学也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

据媒体报道,坠亡男子今年24岁,是校内已毕业的学生,家属反映男子患有抑郁,警方初步排除他杀。

(评论中提及了华师大学生坠楼事件)

简单搜索下“大学生、坠楼”等关键词,不难发现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新闻的背后,都是一条条逝去的鲜活生命。

为何本应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象牙塔内,却频频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大学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走向成年初期的重要时期,令人神往,但它昭示着你需要在成年没多久,就要直面比如离家、感情、找工作等压力。

而作为在相对安逸环境中成长的90后,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和管理,这些压力和恐惧会引发精神疾病。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丘吉尔

1/ 抑郁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抑郁症为一种常见精神疾患,患者会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产生负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欲紊乱,身体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

更可怕的是,抑郁症可长期存在和经常复发,除了影响你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能力,还可引致自杀。

引发抑郁的情况常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境遇性危机,说白了就是没有给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天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不良事件,诱发我们低落,悲伤,压抑,痛苦的情绪;

另一种是发展性危机,常常和时间长短,情绪积累所关联。

而第二种情况大多数见于大学和向社会过渡的阶段中。美国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曾经披露过一组数据:

在四年制大学就读的学生中,有6%的在读本科生和4%的在读研究生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考虑过要自杀”。

而且,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从未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过任何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抑郁的情绪积压起来,就会形成发展性危机了。

2/ 大学生的抑郁都是从哪里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指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而学业、人际、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等成为大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性危机便会导致大学生抑郁,成为他们的心理隐形杀手。

“一旦他来到开阔地带,他就既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那么是因为对象众多而分心,还是被这些对象的高大和尊严所吓到,其实都是一回事。”

——歌德

就如歌德所说,学生们迈过高考这道坎,走进大学,不再把目光仅仅放在单纯的分数上,失去了参照物,大家就开始为了适应变化而感到迷茫,焦虑,失落。

在这些“亚历山大”的大学生中,毕业生群体是最容易受到发展性危机的影响的。

课业压力:考试、考研、毕业论文......

情感压力:面临毕业即失恋、亲人过度关注、好友分别......

交际压力:待业生活无趣、交际圈狭窄、不合群......

就业压力:竞争大、就业范围窄......

3/ 面对抑郁,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感到抑郁的其中一员:

1、最关键一点是不要执拗于心结,无需钻牛角尖。

2、在行动上,一定要真实的对待自己,想哭就放声的哭,想笑就大声笑,去宣泄,去释放,别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的朋友:

1、 就算你不能理解他抑郁的情绪,那也不要给予负面评价:

“你怎么想得那么阴暗,就不能乐观一点吗?”

“抑郁的人才不会说自己得了抑郁症。”

“你想多了,抑郁症肯定不是你这样的…”

……

试着静静聆听他们的话,不要逼问,简单的陪伴也足够了。

2、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格雷格里·达拉克曾经建议那些想要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人说以下的五句话:

“我会在这里等你。”

“你不是孤独的。”

“这不是你的错。”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那你有什么想法?”

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它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很多悲剧,是大多数人闻风丧胆的“黑狗”;但是只要一点点小小行动,就能拯救“不开心”的情绪,拯救那些被黑狗缠身的人。

我们要相信:Everything will be ok。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抑郁的大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