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分析需求

业务驱动的需求思想

要做好软件需求工作,业务驱动需求思想是核心。传统的需求分析是站在技术视角展开的,关注的是“方案级需求”;而业务驱动的需求思想则是站在用户视角展开的,关注的是“问题级需求”。

变更/优化型需求分析任务执行指引

在软件需求分析实践中,用户提出变更、优化型需求也通常都是直接提出“方案级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还原出“问题级需求”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1张图片

价值需求主线

什么是价值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从黑盒子视角回答“整个软件系统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了什么机会”,“对于系统而言,最关键的干系人有哪些”,“各个重要干系人对系统的关注点是什么?有哪些担心(阻力点)”三个本质性问题。价值需求是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需求的灵魂和方向,但在笔者所接触的很多此类需求分析实践中,这部分做得相对薄弱。这将使得项目范围更容易蔓延,客户从中获得的利益与价值不容易呈现,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难以有效提升。

功能主线

有人说,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就是带一定业务逻辑的增删、改查功能;也有人说,做需求就是先搭菜单结构。这些都是典型的白盒子视角,是从开发视角来说的技术驱动需求理念。这一视角,会让用户对需求分析过程敬而远之,写出的需求文档也将令其望而生畏。

有人说,我们应该先找业务用例,再找系统用例,从用户的角度来“发现”。这虽然是一种“黑盒+灰盒”的视角,但大量实践者苦于难以有效地完成思维角度的切换;另外,这种较小粒度的抽象方法,容易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陷入树木而忽略森林。

实际上我们还有更好的思考角度和做法,那就是厘清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是因何而存在的。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实际上最核心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系统固化、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执行效率、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等。

  2. 通过系统拓展业务的渠道,使其延伸到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通道上。

  3. 通过系统将个人知识、能力转化为组织知识、能力。

  4. 通过系统实现数据的信息化,辅助管理、决策。

业务支持

业务支持最典型的是三类:首先是固化、优化业务流程,因此业务流程是核心;其次是业务延伸到新的通道(诸如手机端),这从本质来说也是一种流程的重构,核心还是业务流程;最后是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而这种能力存在于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因此“专家场景”是核心。要梳理出业务支持所需要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从灰盒子视角回答四个问题:“根据目标和干系人关注点,系统涉及哪些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是如何定义的,需要优化吗?”“系统对流程中所有业务场景都要支持吗?还是只支持一部分?”“有哪些业务场景的工作经验需要模型化?”

系统要支持的是业务,而在业务领域中通常是先制定业务流程,再明确岗位及岗位职责的;只有清晰地梳理出流程,才能更好地分析需求。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2张图片

管理支持

软件系统对管理的支持,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事前风险避免,通过增加管理流程;

  2. 事中风险控制,通过“规则”和“审批”;

  3. 事后总结优化,通过“数据分析”。

前两种通常会在业务支持分析中统一处理;第三种则应该独立进行分析。要梳理清管理支持所需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从灰盒子视角回答三个问题:“管理层用户希望通过系统来实现哪些管理、控制需求?”“希望通过系统做哪些辅助决策?”“要实现这些管理、控制、决策支持,需要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获得它们?”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在标识出相关的业务流程之后,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逐个流程进行了解与分析,绘制出流程图,并对关键流程做适度的优化。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3张图片

业务流程八要素

业务流程分析,最重要的是厘清如图7-5所示的业务流程八要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分工、活动、协作、产物关系、分支),三个管理要素(审核、规则、异常)。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4张图片

五个基本要素

当我们分析一个业务流程时,首先需要明确出整个流程中涉及哪些分工、每个角色负责执行什么活动,然后选择合适的流程图将其表示出来。当然,这些活动之间不是独立的,存在顺序执行、并行执行、异步执行等多种可能,这就是“协作关系”,在流程图中就是各个活动之间的连线。而且协作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这就是流程中的“分支”。这也是流程图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另外,在协作过程中,各分工之间需要传递工作产物,流程管理者会制定一些表单、单据格式以明确职责,这就是“产物关系”。在流程图中通常以“数据流”或“文档”的形式来表示。这些就是一个流程中五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管理者还会在流程中引入一些用于控制风险、监控进程的管理元素。

领域建模

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中,数据主线的重点在于范围与关系,也就是哪些数据要纳入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领域建模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

类图基础

领域建模的结果需要选择一个模型来表示,可选的模型只有两个:E/R图和类图。由于E/R图只能描述关联关系,而类图能够呈现出更多关系,因此强烈建议使用类图。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类图。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5张图片

在执行领域建模任务时,首先标识系统中的主业务流程,针对每个主业务流程绘制出领域类图片段(包括识别过程数据、识别自然数据、识别描述类数据三步),然后将它们合并成整个系统的领域模型(第四步)。前三步所采用的方法是“四色建模法”,它是领域建模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彩色建模法

彩色建模法的创造人Peter Coad把领域类分成了过程数据(Moment Interval,也译为时刻)、自然数据(Party、Place、Thing)、角色数据(Role)、描述类数据(Description)4种,并且分别使用红、绿、黄、蓝4种颜色的即时贴来表示

如何准确分析需求_第6张图片

使用的时候,将采用“红→绿、黄→蓝”的顺序执行,也就是先标识过程数据,然后标识自然数据(同时考虑角色数据),最后标识描述数据的顺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仓库,需求分析,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