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引领本章的认知学原理是: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其实,这是错的。因为知识更重要,有了知识才可以想象,才能够解决问题、策略、激发创造力。

      背景知识对于理解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你其实通过思考这个及物动词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你需要有一些事情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能比学习知识点,试图把网络上的少量信息塞进脑子里来得更恰当。

      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不知是因为需要有一些事情去思考。教师最关心的环节――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恰恰和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密不可分。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回忆的关键是记忆的线索。背景知识的这一现现象――长期记忆中的是实性记忆使得获得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更容易――值得我们思考。

      本章对课堂的启示: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习背景知识,怎样确保他们学得到呢?

      1.灌输哪些知识:对于阅读来说,学生必须了解作者假定你已知而省略掉的信息。其次是有关核心课程的,学生应该掌握历史科学数学的哪些知识?认知科学得出的比较明确的结论是:学生必须学会反复出现的概念――统一所有学科的思想。一些教育者建议早期教授的概念要少而精,并在以后的教学安排中通过不同的科目不断重复这些概念。

      2.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批判性思考是不能够脱离背景知识而单独实践以致完善的。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应该想想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完成这一次任务。

      3.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

      4.加强阅读。书籍是孩子们接触到比其他任何活动更多的事实和词汇。大量数据证明,读“闲书”的人一生都因此受益。引领学生读适合她的书、读有意思的书。

      5.偶然获得知识。每个教师都知道很多学生不知道的事情,有可能的话,将它们添加进每天的课堂里。

      6.尽早开始。弥补学生在家庭环境里的缺失的事实性知识,是平衡学生间的差异的唯一方法。

      7.知识又有意义。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相关联的事实来解释一个中心概念,而不是建立事实清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章: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