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在职场中活出信仰》[英]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作者: [英]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ISBN: 9787521728668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作者简介。。

[英] 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国际知名人类学家,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1970年出生于南非,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攻读人类学学位时,带着满腔的冒险精神离开校园,去往非洲南部博茨瓦纳的喀拉哈里沙漠,成为布须曼部落发展计划的志愿者。在攻读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再次返回布须曼族群开始人类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出代表作《原始富足:消失的布须曼人》。

苏兹曼目前担任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曾获得剑桥大学“英联邦史末资非洲研究奖学金”,并于2013年建立了智库“人类”(Anthropos),致力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成果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


。。精彩短评。。

#

每天都要问自己无数遍:“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工作?” 这本书虽然没完全解释我个人层面的疑问,但也足以说明,并不只有我一个人在怀疑或者是寻找工作的意义。 如果人类的命运在几十亿年的活水中就已经被写好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稍微放慢脚步,跳出对经济增长的执念,认识到在95%以上的智人历史中,工作都不曾是人类关注的重心。

#

“然而,当前的社会体制是不利于穷人的 , 因为有钱人依靠钱生钱越来越简单,而没钱的人依靠长期努力工作赚钱却越来越难,让穷人承认这一事实,相当于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长期以来的信仰,即他们的国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

线性的人类工作史来追溯与理解工作与工作的意义。「人类与能源的关系」和「人类进化文明的历程」两条线索指引非常清晰,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作制的变革还挺唏嘘的。工作很大,也很小,在每个生命对工作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的体验了。想着自己的工作,很幸运,又不可避免地迷茫。最近最扎心的tedtalk(咦)就是,科学改变人类,思想的科学更是如此。所以就是个人的MINDSET和整个社会的MINDSET,这么无聊的东西又如此真切地绑住了我们所有人。螺丝在拧紧。

#

然而,在人类到城市的故事里,其他一些章节则是用有序的脚本写出来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现代中国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的超大手笔。就在40年前,80%的中国人住在农村;但如今,60%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家庭和工作场所都是用玻璃、水泥和钢铁建造的,周围铺设了笔直宽阔的沥青公路,而且在供水、能源、废物处理和通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从1979年到2010年,2.5亿中国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供职于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事件。这个过程不仅导致大量新建的、入住率偏低的“鬼城”几乎一夜间涌现了出来,还导致城市的摊子越铺越大,逐渐向农村地区拓展,吞噬了很多静谧的屯子、村庄、农场和城镇。

引自 第十一章 明亮的灯光//217

#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名言的作者现在常被认为是富兰克林,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每一张百元美钞上都能看到他的头像。但它远比富兰克林那封著名的信要久远得多。关于这句话,最古老的书面记录是《论商业与完美的商人》(DellaMercatura et del Mercante Perfetto )。这个大部头著作出版于1573年,作者是出身于克罗地亚的商人本尼迪托·克特鲁戈里(Benedetto Cotrugli)。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复式记账法的原则,给读者带来挑战。“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观点似乎不言自明,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则要悠久得多,就像我们当代的工作态度一样,也起源于农业时代。

引自 第九章 “时间就是金钱”//175

#

李告诉他的听众,他开展研究的地方环境非常干旱,甚至严重到博茨瓦纳大多数农耕人口只能依靠紧急粮食援助才能幸存下来,而朱 /霍安西部落却不需要外界援助,因为它很容易依靠野生植物和狩猎维持生计。他说,在他追踪的研究对象中,每人每天平均摄入2 140卡路里,这个数字比他们那种体格的人每日建议摄入量高出近10%。最值得注意的是,朱/霍安西部落能够通过“适度努力”获得他们所需的食物。事实上,他们为了觅食而付出的努力如此之少,以至于他们比工业化国家的全职工作者拥有更多自由时间。他还注意到朱/霍安西部落的儿童和老人会得到其他人的供养。他计算出,从事狩猎采集的成年人每周觅食时间平均略多于17个小时,此外,每周花费约20个小时从事做饭、捡柴火、搭建住所以及制作或维修工具等活动,而美国上班族每周耗费在工作场所、上班途中和家中琐事上面的时间则是朱/霍安西部落的两倍多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的意义:在职场中活出信仰》[英]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