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课 | 模块一:市场规律

03丨多元分散:房子还会不会是表现最好的资产?

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投资品类。股票、债券、期货、外汇、买房等。

这种投资偏好和每人的性格、家庭情况都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可能没想到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年少记忆 -- 也就是你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相对年轻的时候,对整个投资市场和各种投资产品的印象和体验,它们很大部分构成了你的投资偏好。

比如:美国整个七十年代的经济实在太惨,导致80年代黄金十年在股票上的比例却是下降的,非常多的普通投资者和勤勤恳恳的家庭错过了美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段牛市。再比如:日本经济六七十年代开始崛起,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高额贷款买房的人瞬间负债累累,欠的钱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

曾经的美国人,由于股市十年惨淡,再也不敢买股票,错过了之后的大牛市;而当年的日本人,由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房价节节高升,结果无数人买在了最高点上,之后一路崩盘。但同期会有其他产品表现很好。

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要尽量忘掉你的投资偏好,多元配置你的投资组合。

不管是哪类资产——股票、房子、债券、石油、黄金等等——都有表现很好的阶段,也有表现很差的时期。这是一个基本的市场规律,就像经济自然会有周期,波动总会回归均值一样。这个所谓的“阶段”和“时期”,可能一下就是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

资产配置”这个概念——很多投资理财专家告诉你,分散投资目的是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我认为,分散投资、配置各种资产大类的目的不是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获取回报

市场很难预测,没人能准确说出接下来十年二十年投资什么最好,所以如果做到足够的多元分散,你就可以提高自己押中宝的概率,不错过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增值机会。想要做到这样,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根据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验,简单地认为接下来事情还会重复地发生。因为市场总在变化,也许在下个周期,真正大涨的东西你想也想不到

过去十五年里指数涨幅

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能预知未来什么东西上涨最快都是非常难的。作为投资者,不要对资产有明显的偏好,这不只是规避风险,更是抓住赚钱的机会。

网友的投资品类: 1.基金定投(指数:沪深300、中证50); 2.保险保障(以小博大); 3.银行理财产品(跑赢通胀); 4.股票投资(绩优股); 5.项目投资(无限游戏); 对于青年来说我喜欢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同时配置长期低分险的保险、基金和理财投资。

网友的投资逻辑: 第一步.先投资自己 第二步.投资自己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行业 第三步.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边界,感受新知,感受世界。

04丨择时陷阱:“低买高卖”可以实现么?

“择时”是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一种投资行为。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择时的本质其实是对市场、对接下来各种资产的表现一个短期走势的预测。

比如,你感觉接下来经济形势不好,金融危机快要来了,于是你把股票纷纷卖掉,甚至开始做空市场。但预测市场非常艰难。

但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各种市场都在大跌。惊人的是:2008年的美国股市很多天都是大幅上涨的。如果在恐慌下跌中卖出,那么就错过了2008年几个巨大涨幅的交易日,最终的回报比起整个指数来一定是差很多的。别说散户,那一年很多著名的基金都是这么跑输大盘的。

A股在1996—2015年这个时间段,上证综合指数为例:

如果这20年你一直持有上证综合指数,那你的投资回报可以接近每年10%;

但是如果你错过其中上涨最大的 5 天,回报就会下跌到每年8%左右;

如果是错过40天,回报就变成了每年负3.8%了。

可以看出来,投资市场提供的回报在时间分布上是非常不均匀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仅仅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或者说对市场情绪的认知来进行择时,你很有可能错过那些市场突然出现的回报非常好的时刻,最终大幅拉低自己的投资回报。

这就是所谓的“闪电理论”,说的是如果市场某一天突然大涨是个“幸福的闪电”的话,作为投资者,我们一定要保证在闪电劈下来的时候自己在场。

但如果没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作保障,非常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简单的判断来择时的话,亏损简直是必然要发生的。

有同学可能不甘心,说如果我确实特别专业、能力很强,而且很愿意努力钻研呢,是不是也有可能培养出准确的择时能力?当然,投资界没有绝对的不可能。但是我必须要负责任地告诉你,择时这件事之难,连最厉害的投资家都可能做得非常失败

对于股市来说,一年中最好的那些交易日分布非常不均匀,而且与牛市还是熊市无关,一旦错过它们,对于投资回报率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所以短期来看,我们很难通过择时获得超额回报。 避免轻易择时,避免押注短期的市场走势,我们就又能避免一种亏损,离投资成功更进一步。

网友:业余投资者,主要定投国内外的大型指数基金,沪深300、标普500等,坚持了快2年,我疑惑的一点是一直定投下去,还是等上证指数达到一个点位就卖出。可以参考历史估值百分位,虽然也并不是一个 100% 准确的指标。

“择时”的困难之处在于,整个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实在太大,没有人可以预到“底”和“顶”在哪。所以,做与自己认知水平相符的决定,挣自己能挣的钱,及时止损,也及时止盈。

很少择时,基本都用最笨的方法定投。用闲钱投资,熊市定投,牛市定抛。

在大的周期上,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买入,在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卖出,但是永远都不要空仓,也永远不要all in。

05丨宏观迷信:自下而上的投资逻辑

会在身边投资者里看到这么一类人:他们热衷于关注宏观经济,每天花很多精力看新闻、读媒体、研究国家政策、解读世界局势。然后他们会根据这些宏观信息,作出各种各样的投资决策。他们不但是投资者,还可以说是半个经济学家。

但有人却有不同意见。是谁呢?就是我们熟悉的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回答说:我不研究宏观问题。和宏观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本不看不听……一般的投资顾问公司的套路都是:把他们的经济学家拉出来,讲讲各种大的宏观格局,然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们觉得那些都是胡扯。

宏观经济虽然重要,但是很难弄懂。所以想用这个东西来指导自己的投资,不仅没有好处,还会起到反作用。

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炒股的故事:从1922年到1929年的七年里,凯恩斯有五年的投资收益都低于市场指数,成绩非常惨淡。到了30年代,凯恩斯改变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开始不再预测经济形势,而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然后大量买入并长期持有,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价值投资的信徒。这种投资方式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之后的十五年投资成绩上升到了年回报9%左右,而同期英国股市跌了15%。

凯恩斯:宏观经济当然很重要,但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常人难以掌握。相比之下,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要容易得多。对于顶级的经济学家来说,理解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市场走向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

索罗斯则是一位靠搞宏观投资吃饭的投资人。他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拿到的信息质量,和我们远远不是一个层次。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看看媒体评论、二手分析、和朋友闲聊,还是不要期待能靠这个赚钱了

我们不去研究这些宏观大问题,应该去研究什么呢?

投资者乔尔·蒂林哈斯特:写了一本书,叫做《Big Money Thinks Small》,中文就是《大钱想得小》。书中说:如果你整天研究宏观经济形势,那就让自己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了。 作为极其专业的股票投资者,他说自己每天想的都是很具体的小问题,比如分析公司的时候,他问自己的都是:

1. 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这家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

2. 这家公司比起竞争对手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 什么东西会导致这家公司彻底失败?

……

在投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弄清什么事是重要的、可知的。如果一件事是不重要的或者不可知的,那就别管了。宏观经济问题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对于普通投资者是不可知的,而什么东西是可知的呢?比如怎样完成一个资产配置方案,购买的产品有多大风险,等等。比如:

1. 自己的投资期限有多长,应该如何针对性地配置自己的资产;

2. 购买国内和国外指数基金的时候,哪家的费用和成本比较低

3. 如果自己在境外有一些存着的美元或者其他外币,如何更好地进行现金管理从而提高一点收益

……

把精力花在这些事情上,反而对我们长期的投资回报是更有益处的。

网友:当宏观经济不好,买入股票;在宏观清经济好的情况下,卖出股票。我不是马后炮,而是真这样操作的,收益率好到不真实。工作可以让你接触社会,并且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你心态更好,投资反而会更加成功。

查理·芒格表达过一个观点,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长期只关注两到三个板块的六只股票,自然对其公司的情况了然于胸,包括财报数据都记得很清楚,收益很稳定。

06丨风险度量:怎样真正地理解风险和亏损?

风险很难被度量,总觉得风险是有,但是好像也没事儿,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不管是完美的数学公式,还是我们获取的这些周边信息,都不能作为我们评估风险的依据。一旦你仅仅靠这些信息去作投资决策的话,离血本无归就不远了。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要去想象风险的概念,而是直接去衡量风险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我们少去想到底会不会亏钱,多去想,如果亏损就是真实地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买入任何金融产品之前都可以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接下来它的价格跌了一半,我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么?我有应对的方法么?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这笔投资最好就不要做了。

比如现在想买中国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在买入之前我就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它之后下跌50%,可能是什么情况导致的?第二是如果真的下跌50%,我应该怎么办?也许股市跌了一半之后我应该再多买一点儿,这也是一种应对方式。

如果观察整个投资历史就会发现,某种资产在一定的时间内,没什么理由就跌掉40%、50%,是非常正常的,很常见。不管是股票、公司债券、房地产,还是各种理财产品、P2P……都屡见不鲜。

所以这种事发生到我们头上也非常正常。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抱侥幸心理,认为风险不会发生,而是在事前就做好最坏结果的打算

07丨海外配置:人人都可以买下全球市场

一个资产能不能升值,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必然联系。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资产的价格。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当然可以很快,但如果人们为这种快速发展的预期付出了过高的价格的话,那么回报肯定不会太好。

由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总体经济增长的利益会落到哪个具体的国家了。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股市总体上迎来了一个大牛市,那么你猜猜,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这三年,全球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表现最好?为了去除汇率影响,我们都按美元计算:

2015年第一名是丹麦,涨幅是24%;第二名是爱尔兰,涨幅是17%;第三名是比利时,涨幅是13%。

2016年前三名是加拿大、新西兰和挪威,涨幅分别是25%、19%和15%。

2017年,前三名是奥地利、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涨幅分别是59%、36%和35%。

我们没法用简单的方法判断出一个国家的资产是不是会升值,所以只投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点冒险的,在地理上进行资产的分散也很有必要

投资全球市场的门槛和成本,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比如,买基金的话,可以找到很多涵盖世界上主要股票市场,将主流国家一网打尽的基金:

像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就有这样一只基金叫“世界 ACWI 指数ETF-iShares”(ACWI);还有著名的先锋领航基金,也有这样的基金叫“世界全股市 ETF”(Total World Stock ETF (VT))

在2019年年初这个时点,你只需要几十美元,就可以买入整个世界,成为一万多个最重要公司的股东,横跨三四百个行业,坐拥200个国家的分公司,让它们帮你赚钱。

当然,实现海外资产配置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你稍微做一些功课都能找到。我最想告诉你的是,不要以为这件事离我们很远,它对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很重要的。

08丨第一模块问答:该何时卖出一只股票?

1. 不要轻易择时: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如何把握卖出时机的确是个很难的事情。

芒格常说的“逆向思维”:要想投资成功,重要的是避免那些投资中常犯的错误。为了接近事情的真相,很多时候你得把事情反过来想。

如果想回答“什么时候才应该卖”,不如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不应该卖”。有两个最常见的、错误的卖出理由:

错误理由一:仅仅因为价格跌了,所以我得卖出。

比如:我刚买了个股票,或者买了个什么基金,结果这一阵市场不好,它们的价格都跌了,我是不是应该卖掉出逃呢?

这个问题背后有一个这样的假设:就是你有能力每次都能买到这个东西的价格最低点,这样你买完它之后才不会再跌。常识告诉我们,即使是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也不可能保证自己每次买入的时候都是阶段性的最低价。

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某一个资产,你买入之后它价格下跌了,你就觉得应该卖,那么也许你一开始就不应该买它。因为显然,你心里对这个东西的价值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尺,一点风吹草动就被吓跑了。如果你是一名交易员,可能会有在某个价位止损的要求。不过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仅仅因为一个资产的价格下跌,并不能是卖出它的好理由。

错误理由二:因为一个资产的价格涨了多少,所以要卖出。

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保罗·都铎·琼斯就说过,当你买入的股票达到了目标价的时候,你就应该卖出。因为后面不论这个股票是涨是跌,都和你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无关了。

很多投资者有一个习惯,买了一个股票或者基金,结果接下来一两个月正好涨了10%、15%,那么干脆卖出,把挣的钱落袋为安好了。这同样是有问题的,主要是两个:

第一,你要知道,个人投资是一个无限游戏。除非你这个钱真的要拿出来消费掉,否则你的投资总是要继续回到市场,不断循环滚动、生生不息的,像一个没有终点的游戏。

你卖出了基金,挣了15%,然后呢?就把钱存到银行么?其实也不会。你会拿着这笔钱,再去投资到新的地方。这个新的投资标的,就一定比之前那个好么?如果真这么好,当初你为什么没有投它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去诚实思考的。

所以很多伟大的投资者说过,一个比较合理正当的卖出理由是,你发现了更好的钱的去处,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

有时候这种事情的确会发生:比如你一直看好的一个股票,突然受短期情绪影响跌了好多,进入了你的射程范围,那么你去更换一下持仓,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真的能判断这些资产的价值,而不只是看上了那一点蝇头小利,才选择卖出的。

段永平在别人问到他为什么一直不卖苹果和茅台股票的时候,他的回答都是:我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公司

第二点更加重要:如果你因为账面盈利选择卖出,实际上相当于你下了一个判断,就是,这个资产接下来会下跌,而且不会再上涨回来了。因为很简单,如果它之后还会继续上涨,你肯定就不愿意卖了。

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它下跌之后又涨回来了 -- 那么这时候你要不要买回来呢?想象一下,你看着你卖出的股票或者基金,价格一路走高,你难受不难受呢?实际上,这种想着“我先卖出,之后跌了再买回来”的人,往往就是那些错过了腾讯、茅台甚至是比特币的那些人。他们看着自己卖出之后资产价格一路狂奔,心里总是不平衡,结果再也没能买回去,错过了巨大的机会。

而如果你卖出之后价格下跌,而且再也没涨回来。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但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当初的买入决定有一些问题呢?那么下一次你怎么防范类似的错误呢?

最关键的是,当你决定卖出的时候,你实际上在做一个判断和决策,如果你的认知能力或者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这种决策出错的概率是很大的。久而久之老是这样操作,你很容易在反复折腾中把钱都亏出去。

巴菲特和芒格总说的那个道理: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宁愿去买那种永远不需要卖出的企业。再进一步讲,他们喜欢做那种只需要做一次决策就足够了的投资,因为每增加一次决策,你其实就提高了自己失败的概率。

所以一个好的卖出理由是什么呢?一个好的卖出理由就是:你的买入理由不再成立了

有时候这是因为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了,有时候是因为你觉得一个资产原来被低估,但是现在高估了,有时候是因为一开始就买错了。总之从本质上来说,你买入的成本,不应该成为你是否卖出的理由。

问:一个完全的投资小白,没什么基础,也没什么资金怎么办?

从现在开始学习投资,让自己犯一些错误,累积一些经验和教训,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网友:逐步从股票转向基金定投,投资理念是:每星期定投指数基金,沪深300 标普500 中欧混合型和关联港股型的QDII等,资金不到多非常分散(您上期讲的全球指数基金,打算后期加上)。跌的继续坚持定投,盈利超15%以上的减仓1/3,继续涨继续减,减持出来的现金用于购买债券和放余额宝中等待定投扣款,债基和定存在总资金占比40%。

上个好的大学我觉得比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更有用,就像是地段选对了,房子户型稍差点也没关系。

巴菲特抓住的是相对低位,他买完以后再跌百分之二三十的情况屡屡发生。

卖出股票的3个理由: 1)企业本身经营恶化; 2)股票价格过高; 3)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

网友:择时试过3种方法,1、施洛斯(巴菲特大师兄)法,永远满仓,2~3年换次股。这种方法其实很能赚到钱,但股票回撒时亏的也多,满世界的负面消息,心理压力大,特别是我刚开始是借钱炒股,回撤时经常睡不着觉。     2、塞思.卡拉曼法(安全边际作者),一半钱买股票,一半钱是高抛低吸,这种方法猴市应该很好,避免做电梯,熊市也不错,满仓操作,但如果上涨行情,收益就有限了,这种方法优点是心理压力小,涨了赚钱高兴,跌了有钱再买还高兴,但总体赚钱还不如第一种方法。      3、趋势法,行为金融学里推荐的方法,实际操作效果不佳,或许是学艺不精吧,由于这种方法的底层逻辑是心理学,和价值投资不一样,自己深入研究的兴趣不大。我自己现在用第二种。 什么时间卖股票,我觉得第一是仓位重到你压力大到睡不着觉的时候;第二是牛市中,即普遍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 牛市都是以悲剧收场的,所以普通人应避免牛市。

我的思考

1,择时:不考虑择时,定投即可,钱多就每星期定投,钱少就每月定投;

2,分散投:分散定投不同指数,风险分散、收益也分散,只要组合赚钱即可;

3,不看宏观经济,只看小处: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要一直持有,是不是跌了就要卖?成本是不是足够低?

4,卖出:这部分钱是可以长期定投的,什么时候不想再投了就卖出,可以参考历史点位;有了更好的产品可卖出更换为更好的标底;

5,海外:可以买国外的指数基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投资课 | 模块一: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