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

        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工作8年的青年教师,每天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批改作业、订正错题、后进生辅导、业务学习、参加教研活动,再加上琐碎的家务,每天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累”是经常的感觉,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可是每次参加各类培训,面对那些成功的教师典型,聆听他们的成长经历,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时间学习、写文章、搞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提醒我们:当前也只有多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功夫不在多,在于每天挤出一点点时间。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作为教师也要有见缝插针地读书习惯。我不忍看着日子这样匆匆过去,一咬牙,把书放在床头,规定自己每晚入睡前看10分钟。果然,一个月下来,书就读了一大部分了。所以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当阅读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知识的丰实与内心的充盈似乎水到渠成。

        听吴正宪、张齐华、黄爱华等名师讲课,整堂课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实际上,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他们阅读生活的真实反映、知识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区里上了一节公开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课后,有人向他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还是应了那句话,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

        教育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而薄发,讲起课来充满底气、自信,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说过:“只读教材、教参的 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学中的困惑不是这两本书能解决的,教学技巧的提高需要专业的学术专著的指导。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需要读一些专业书籍。最近读了一本《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帮助学生从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 讲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不管是谁,每天工作生活之余,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总还是有的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么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呢?那就是每天挤出一两滴乃至四五滴的水,时间一长,怎能不汇成一条流水淙淙的小溪乃至激情澎湃的江河湖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