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天的信」一年辛苦不寻常

图 / Debby Hudson

阿心:

今天闲来没事,又把《红楼梦》翻出来读了读。

有一种小说是熟知了情节后再读时,无论从哪一页开始,都能很快掉进里面,有滋有味地读起来。

《红楼梦》就是。


记得第一次认真读《红楼梦》,是在初二的暑假。

那时天气热,又没有空调,我们一家人就在客厅打地铺。

一帘床单,一层薄褥,铺上凉席,人躺在最上面。刚躺下时,从身底下泛起一丝凉意,但很快又被体温盖下去。

关掉最后一盏灯,随着光一起消失的,还有声音。

老爸老妈很快就入睡了。

我睡不着,就打起手电,钻到被窝里接着读。


《红楼梦》是一直放在枕边的。

除了夜里读,最开心的是清早起来,把枕头垫高,躺在地铺上循循地读。

印象中,那是第一本让我无比沉浸的书。

从前的阅读,都是浮在纸面的,读《红楼梦》却让我走进了文字里的世界。

我觉得书中人的生活,特别虚幻,也特别真实。

尽管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但人的情感却是相通的。是可以隔着百年的距离,感同身受的。


最开始,迷醉于曹雪芹的文字。

他用字很准,且生动,极富画面感。

比如写小红看贾芸,他写是“下死眼把贾芸盯了两眼。”

多传神呀。


还有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写对话。

通常写对话,恨不得要把表情、动作、心理都放在对话外,描述清晰。比如写谁谁谁心中大喜,不禁眉飞色舞地说……

曹雪芹就不这么写。

他的对话通常都是:宝玉道、黛玉笑道、宝钗叹道……这样的。

但是读下来你会发现,人物的心理、表情甚至动作,都在他说的话里面很生动地呈现出来。

比如下面这段。

宝玉讲了个故事编排黛玉,两个人正斗嘴,这时宝钗走进来,三人间有段对话。

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问:“谁说故典呢?我也听听。”

黛玉忙让坐,笑道:“你瞧瞧,有谁!他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

宝钗笑道:“原来是宝兄弟,怨不得他,他肚子里的故典原多。只是可惜一件,凡该用故典之时,他偏就忘了。有今日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眼面前的倒想不起来,别人冷的那样,你急的只出汗。这会子偏又有记性了。”

黛玉听了笑道:“阿弥陀佛!到底是我的好姐姐,你一般也遇见对子了。可知一还一报,不爽不错的。”

宝钗拿之前写诗时想不起典故的宝玉开涮。

这一来一往,多有意思。


后来再读《红楼梦》,又为其中的悲剧所感。

一个人的人生观,多半都是早年读的书塑就的。

我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是它在华丽的词句中隐隐逗漏出的“盛席华宴终散场”的宿命结局。

那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那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那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总结起来,无非是“无常”二字。


这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曹雪芹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就了《红楼梦》,写下的,正是对无常的感叹。

在流变的时光里,我们能抓住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于是我们放下“抓住”的执念,去充分享受它存在的刹那,哪怕短暂,也可为未来的十年留下怀念的坐标。


阿心,我们之间的信,正在记录着这些稍纵即逝的片刻。

这是我们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

多年后,我们打开它,会看到扉页上这样写着:

“字字看来皆是爱,一年辛苦不寻常。”


子戈

9月26日




阿心与戈叔的一年之约,为你而写的365封信。 

都收录在公众号:不如写信

(谢谢你来看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18天的信」一年辛苦不寻常)